康熙27:击退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边疆

康熙27:击退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边疆

00:00
11:27

上一集我们提到沙俄曾与噶尔丹势力相勾连,事实上沙俄对于中国东北边疆觊觎已久。俄国在中国历史上也被翻译为罗刹(音岔),听起来很凶的样子,但其实就是一种音译。明朝的时候,罗刹国就开始入侵黑龙江流域,到了清朝的顺治时期,黑龙江流域的各族人民和清军一起抗击了俄国的侵略,把他们赶出了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康熙即位后,俄国继续入侵黑龙江一带,建立了不少据点,其中最大的三个据点就是尼布楚、雅克萨和楚库柏兴,在这里建筑堡垒、修建防御工事,冀图长期占据。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清政府自然很重视对东北地区的保护。但清朝入关时,多数旗人都跟随着皇帝一起入关,虽然在东北也有驻军留守,但是总体而言让东北一下子空旷了很多,那空旷而肥沃的黑土地就难免引起俄国侵略者的觊觎。于是康熙开始筹划充实东北边疆。他将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当地的赫哲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等重新整编为佐领,称之为“新满洲”。在清朝,一般入关以后才编入八旗体系的旗人称为“新满洲”,而那些入关前就进入八旗体系的则称为“佛满洲”或者“老满洲”。康熙将东北的族群整合为新满洲,而且分配给他们房屋、土地、种子和其他耕作用具,让他们在东北进行屯田,充实边防。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很有效的,而且后来在驱逐俄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新满洲也成为参战的主力军队。当然,最初康熙还是希望能够用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中俄边境问题,在康熙五年的时候就曾派遣使者前往尼布楚去与俄国谈判,但俄国不但不接受谈判,还把清朝的使者扣留了三个月之久。到康熙九年和十四年,中俄两国又在北京举行了两次会谈。会谈中,俄方提出了一系列的无理要求,包括清廷要对俄国使节放行无阻、准许俄国商人在中国自由经商、禁止中国百姓反抗俄国侵略等等。而康熙的态度则十分明确,要求对方归还叛逃之人、停止在边境地区构衅,并指出这才是维持两国友好关系、发展边境贸易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俄国的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利益,而非解决争端,所以清廷多次谈判的努力最终毫无结果。


康熙在前期之所以一直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中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正处于三藩之乱中,清廷不希望再在东北引发大的争端。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就再次前往盛京告谒祖陵,他的这一次出巡实际上也包含了视察东北边防的目的,加强了在东北的兵力部署,之后正式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让黑龙江将军和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一起成为东北的重要军政首领,杜绝了俄国侵略者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的野心。而一系列的事实加上康熙在实地考察之后,更加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对付俄国侵略势力,非用武力驱逐的方式不可。以上就是接下来的雅克萨之战的背景因素。


雅克萨是黑龙江流域的交通枢纽,俄国人要从贝加尔湖和雅库茨克一带进入黑龙江流域,都要经过雅克萨,我们前边也提到了,因此雅克萨是沙俄最为重要的据点之一。康熙二十四年,清朝政府决定武力收复雅克萨,这一年五月,清军就展开了对雅克萨的进攻,在清军强大的炮火之下,俄国督军走投无路,决定投降,之后被清军遣返回俄国,战争取得胜利。但是俄国并未从此放弃对雅克萨的野心,第二年他们就趁清军松懈之际再次占领了雅克萨。康熙听说此事后,决定发起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这一次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亲自率兵出征,清军先是分两路向雅克萨发起猛攻,击毙俄军百余人,其中包括俄方督军托尔布津,迫使俄军退回城内固守,萨布素就将雅克萨围困得水泄不通,导致城内俄军既无粮草,也无弹药的补给,只能坐以待毙,清军的胜利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才不得已派遣使者到达北京,向康熙皇帝呈递国书,希望展开谈判。康熙接受了谈判的请求,同时就下令萨布素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这样的主动单方面先行撤兵的做法,一方面是康熙对当时东北边疆的局势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和胸怀。


结果俄方听说清军撤兵之后,不但没有收敛,却偷偷开始增加雅克萨的兵力,同时对谈判采取各种消极拖延的态度,直到两年之后才最终同意在边境的色棱额地方举行谈判。康熙同意了这一谈判地点,并立即组织成立了谈判使团。使团由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作为首席代表,其次是国舅佟国纲,以及随行人员和护军等共数百人组成。使团出发之前,康熙向他们明确表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游以及通向此江的一河一溪,都是我国的领土,一点都不能让给俄国人,另外俄过必须遣返叛逃的达斡尔首领根特布尔等人。这是谈判的基本条件,如果俄罗斯愿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谈判,你们就与其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你们就回来,不再与其进行和谈。索额图领会了康熙皇帝的精神,带着使团从北京出发前往色棱额,结果路上却由于噶尔丹发起了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导致路途受阻,使团只能退回北京,重新商议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到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双方商定将和谈地点改至尼布楚,索额图于是再次率领使团出发,终于在该年六月到达尼布楚。


在和谈过程中,俄国使团为了多取得一些利益,经常节外生枝、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导致谈判每推进一步都相当艰难。但清朝使团严格遵守康熙皇帝的指导思想,据理力争,双方最终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以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作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文本。关于语言的问题,中国使团在出发时,成员中专门带有葡萄牙裔的在华的传教士徐日升和法裔传教士张诚随行,承担谈判中的翻译工作,之所以找这两个人,是由于康熙认为他们是“忠贞可靠、足资信赖”之人,两人不仅在谈判中担任翻译,也参与审阅了条约的外文文本精确性。《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俄国所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其中共包括六项条款,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关于越界人员的处理方式、中俄之间的贸易问题,等等。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俄军撤出雅克萨以及其他在中国占领的据点。虽然清政府在领土上面也做了一些让步,但是通过此次谈判收复了雅克萨等长期被俄国侵占的领土,并且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结束了东北边疆的纠纷和战乱。所以,康熙对于此次谈判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表示谈判能够成功自己深感快慰。此后,康熙一直重视对东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在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一带建立了两国的界碑,碑上用满、汉、蒙、俄、拉丁五种文字刻上尼布楚条约的条款,明确标示出两国的边界。


《尼布楚条约》不仅是中国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虽然俄国当时是和清政府签订条约,但是条约中使用的国名是中国,在划定疆界和两国人民归属的时候,也使用了“中国”和“中国人”的说法。所以后世学者指出,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而且这一条约完全符合世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外交条约,标志着康熙独立自主外交的一次胜利,也标志着康熙稳定东北边疆政策的成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苍狐白兔传

    其实,元明清三代、天主教基督教在皇族中都有较为广泛的传播。 拉丁文也因此在皇族中使用。 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是不说的

  • 苍狐白兔传

    雅克萨之后,相当一部分有工匠才能特别是火器制造才能的俄罗斯人被带到北京定居,康熙将其安置在北京城东北角的东直门附近,还给他们建立了东正教堂。 几百年混血,那些定居的俄罗斯人已经完全融入北京人当中,看不出来了。 东直门一代 仍是俄罗斯使节驻扎的地方。后来就是 苏联俄罗斯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