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金农寄居三祝庵

22.金农寄居三祝庵

00:00
07:13

       一条狭窄的东圈门,过去分为三段,东段叫地官第,西段叫东圈门,中间一段叫三祝庵。街以庵名,一定是身边紧挨着庵庙,那就是三祝庵。眼前,它已徒有空名,建筑与佛像早就风流云散,片甲不存。走近跟前,与庵相关联的遗物,很难寻觅得到。前些年占领此方宝地的煤球铺,已被扫荡干净,改造为一片古色古香的社区办公场所。院中央一株合抱粗的银杏树,是当年三祝庵的遗存,历经沧桑,巍然屹立。

       别小看这庵观,它当年可是名人下榻的地方。此人来头不小,康乾年间书画界的顶级大腕,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金农。他老家在仁和,即现在的杭州,康熙二十六年(1687)生,号冬心。自幼聪明过人,受教于名师,青年时期即能写会画,以《鬼趣图》誉满京师。然而,造化作弄,他一辈子与仕途无缘,晚年信佛,与黄卷青灯为伴。

       艺术天赋强,不等于生活得好。如同与他同期的许多落泊文人一样,寄人篱下,得看人家眼色,日子过得很不舒心。要是当年的画作像当今这样值钱,一幅《丝纶图》拍出495万元的高价,金农还不早就买上豪宅,何用求爹爹告奶奶的借居在庵庙里。

       封建时代士子的最大指望是求取功名,金农亦然。康雍乾三朝,机遇不少,清廷屡开博学鸿词科,频频向汉族知识分子招手。可惜,金农命运不济,考试落第。南归时,他谒孔庙时大发牢骚,“献书懒上公与卿”,发誓从此抛弃仕进之路,专攻金石字画。他写的字,非碑非隶,古拙怪异,被称为“漆书”。据说,他写字用的笔要剪掉笔锋,跟漆刷子似的。

       金农晚年定居扬州,这大概与扬州文风腾蔚,有相当规模的书画市场存在有关。金农买不起商品房只好死乞白赖寄居在庙宇里,佛门慈悲为怀,不收房租,还提供粗疏的饭菜。先住天宁寺,再迁西方寺,73岁那年搬到三祝庵。他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或者说,是住在寺庵里创作完成的。

       在庙里画的画,难免带点“仙”气,超凡脱俗,道骨仙风。几株班驳的老树,一丛折损梅花,带点儿病态美,暗示画家苦闷失意的心境。在一幅题为《菩提古佛图》的画卷上,一名团坐在菩提树下的僧人,与我们常见的佛像迥异,络腮胡须布满两颊,菩提树歪歪倒倒,毫无枝叶繁茂、绿荫婆娑的和谐与美妙。题词相对规范,工工整整,一派虔诚模样。

   

       金农自称是“如来最小弟”,戏噱中隐含悲凉,他常年寄居佛门,其实他心中明白着呢,“长安卿相,不来此乡”。他对外公开宣称,即使“积岁清斋,日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话语中显然带有调侃的成分。是呀,没有点阿Q精神,自我解嘲,还怎样写字作画,赖以谋生,去打发那难捱的光阴?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农走完了他76年的苦难人生,凄凉的“殁于扬州佛舍”。佛舍所指何在?他的学生,也是扬州八怪之一的罗两峰语焉不详。冬心先生从73岁那年开始“下榻”在三祝庵,自此之后,资料中没见他另有借宿的住所。据判断,金农谢世的佛舍,最有可能就是扬州的三祝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