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汪懋麟难忘十日

19.汪懋麟难忘十日

00:00
10:12

       郭沫若瞻仰扬州史公祠,留下一副有名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清军入关,铁蹄横扫中原,实行最惨无人道的杀戮政策,这极大刺痛了汉族民众的心。清初顺治、康熙时期,这团淤塞心头“难忘十日”的惨痛情怀,在江南士子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扬州百尺梧桐阁的主人汪懋麟,即是其中之一。

       扬州东关街东头,有一处私宅,名为爱园,因园内有一株千年枸杞藤而闻名。园主人名叫汪懋麟,祖籍徽州,先辈早年迁扬,落籍江都。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康熙丁未科(1667)进士,先任内阁中书舍人,后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参与修明史,撰述丰富。然而,后来因为康熙对他一句“好生事”的恶评,不久便丢掉官职,返回故里。汪究竟“生”些什么事?原来,汪懋麟自视甚高,性喜争辩,臧否人事,无所顾忌,尤其“难忘十日”,在撰写的诗文中不时提及。

         “扬州十日”发生时,汪懋麟才六岁,对那场史无前例的屠戮,只有模糊记忆。屠城中,他家遭重大变故,两名兄长被杀,对他幼小心灵的刺激,刻骨铭心。长大后,在京师当官,他依然骨 鲠在喉,一有机会便不假掩饰地记录扬州十日惨案,这是导致他仕途突然被叫停的直接原因。
       汪懋麟自编文集《百尺梧桐阁集》第五卷收录《董妪传》一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扬州十日”的愤恨和抗议。董老太是扬州一户韩姓人家的下人,“乙酉城破时,(韩)先生与夫人萧氏及其长子将就死。”危难之时,韩夫人痛惜韩家要绝后,抱了三岁的幼儿,哭着对董妪“托孤”。董不负重托,怀抱幼儿,连夜逃出城。汪懋麟笔端饱蘸血泪,白描当时情景:“当是时,万马屠城,城中火起,照锋刃如雪。天大雨淙淙,与戈甲声乱,杀人塞坊市。”多亏董妪胆大心细,“匍匐蛇行,刀头马脚之下,伏死人中”,担心婴儿啼哭,引来杀身大祸,默默祝告,“天不绝韩氏,勿吓”,总算老天有眼,小孩“屏息怀中”,历尽艰险,董妪带孩子从城洞中爬出,逃过一劫。

       在汪懋麟的诗作中,“难忘十日”,多处有或明或暗的叙述。如卷十一《哀诗十首》:“扬州乙酉乱,杀人无遗黎。城中火夜起,新鬼啾啾啼。” 再如卷十二《题宗副使灯船图兼寄定九》:“甲申遭丧乱,怨雨愁冥冥。烧原鬼火黑,啄肉乌鸢腥。魂惊北楼角,铁炮交雷霆”, 再现了腥风血雨的历史情景。汪不顾对那场屠戮的封口禁令,将刀笔刺向讳莫如深的清廷,表现出一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

       康乾时期,清廷百般掩盖罪恶,对敢于违拗朝廷意志“好生事”的文人,一律“封杀”,并以最残酷的钳制灭杀手段,大兴文字狱。汪懋麟为自己的耿直、斗胆付出了代价,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子,受到康熙谴责,不久被削职为民。没有叫他人头落地,算是“仁厚宽大”,便宜他的。

       汪抑郁寡欢,杜门谢客,在居所“百尺梧桐阁”,只待了三年,四十九岁便撒手人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