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江小涛,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文天祥之死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庐陵人,今天的江西吉安。他从小追慕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立志向他们学习,发奋苦读,考中宝祐四年状元。
德祐元年,丁家洲之战失败后,南宋沿江诸州相继被元军占领,朝中高官也纷纷出逃。谢太后迫于压力,宣布罢免贾似道,将其贬往外地。贾似道名声太臭,贬所之地的百姓都拒绝他入境,后来在漳州的木绵庵被负责押送的郑虎臣处死。贾似道虽然死了,但南宋的丧钟也敲响了。
谢太后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当时担任赣州知州,他毁家纾难,以自己的积蓄招募了万余民兵,辗转赶到临安。
当年十月,伯颜指挥元军自建康出发,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最后总攻。
文天祥和张世杰认为此时两淮、闽广等地仍在南宋手中,其他地方也有坚守不降者,如果能在临安决一死战,杀败敌军,再令两淮宋军断其归路,国事尚有可为。但宰相陈宜中和谢太后主张求和,不准文天祥、张世杰等部署决战,并派出好几批求和使者,但都被元方拒绝。
德祐二年正月,三路元军在临安城北会合。文天祥建议让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赵昰、赵昺分别出守闽、广。当时,宰相陈宜中已逃往温州老家,张世杰、陆秀夫等也率军出城向东转移。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去主持接洽议和。文天祥到元军营中谈判,企图说服伯颜保留南宋,被扣押。
二月份,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掳恭帝及皇亲、官员数千人北上,南宋实际已经灭亡。
文天祥被扣押后,拒绝投降,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寻机逃脱,历尽艰辛赶到了福州,仍然担任右丞相。他回到故乡江西募兵,以汀州为根据地,一时声势很浩大,但不久就被元军打败。后来文天祥又转战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于祥兴元年底被元军俘虏。
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张弘范将他押到崖山,让他给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拿出自己刚写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也不禁由衷地赞叹:“好人!好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囚禁了三年零两个月。元朝对他百般利诱威胁,希望他投降。他始终坚贞不屈,并在狱中写下著名的《正气歌》以明心志。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英勇就义。他的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他的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末殉国义士
临安陷落后,李庭芝、姜才等人还在坚守扬州,打败元军多次进攻,也拒绝了元军多次劝降。后奉福州小朝廷之命向南转移,途中被元军所败,李庭芝、姜才被俘,誓死不降,被残酷杀害。
不久,元军攻入福建,福州等地相继沦陷。张世杰等只得把小朝廷搬上船,漂流海上,一路辗转到雷州沿海。陈宜中见大势已去,诡称到占城,就是越南南部,去联系安顿朝廷,结果一去不返,后来死在现在泰国一带。
景炎三年,十一岁的宋端宗病死。南宋诸臣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将小朝廷转移到崖山。
祥兴二年,元军尾随而至,占领海口,切断宋军的淡水补给通道。宋军将士渴到极点,就饮海水。海水又苦又涩,饮即呕吐,士兵疲乏无力,战斗力严重下降。即使如此,仍然连日大战,顽强抵抗,毫不退缩。
二月初六日,元军分南北两路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张世杰率十余艘战船保着宋端宗的母亲杨太后突围而出。皇帝的坐船却由于过于庞大,动弹不得。陆秀夫见事不妙,先令妻子投海自尽,然后背起幼帝赵昺毅然投海。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和最后一任丞相壮烈殉国。
杨太后闻知皇帝已死,拊膺大恸,也投海自尽。张世杰率残部继续抵抗,不幸遇上飓风,船沉而死。
蒙古崛起后,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它灭亡西夏用了二十二年,灭金用二十三年。这些政权都以军事立国,曾经威震天下。所以蒙军刚开始侵宋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南宋放在眼里。耶律楚材就曾经傲慢的对南宋来使说:你们只是依仗着大江,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灭掉南宋整整花了四十五年。在蒙元军队的所有对手当中,南宋抵抗的时间最久,给蒙军造成的损失最大,就连蒙哥汗也毙命于南宋的炮火之下。以至于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南宋其实并不弱,更非无能,而是当时世界上除蒙古军以外最厉害的军队。
南宋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军事而言,蒙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平原旷野作战,拙于山地川泽周旋,南宋正好具备有利的地形条件。而且,宋军长期与辽、夏、金对峙,虽然攻势作战非其所长,但是积累了丰富的防御战经验。宋人发明的火药也在实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这些因素,使得南宋与蒙元的战争长期陷于胶着的状态。
在政治方面,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士民中播下了忠君爱民、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自觉起来为国效命,虽无法挽救最后的灭亡,但坚强的抵抗意志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宋末为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崖山以后无中国吗?
“崖山以后无中国”的说法,最初其实可以从明朝遗民中找到一些踪迹。像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当中有这样的话:“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吕留良的《题如此江山图》也有这样的句子:“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 吞声不用枚衔嘴。”其意都是以宋喻明,表达故国之思,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感慨痛惜,明里说宋,实际上是哀叹明朝的灭亡。
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日本人发明。京都学派承认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主张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来认识和理解中国,构架起传统汉学和近代中国学的桥梁。其代表人物内藤湖南曾提出文明的中毒说和解毒说,认为文明跟人一样,也会经历成长、衰老、死亡。当文明发展到高度烂熟的时候,就会产生毒素,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来“解毒”。当华夏帝国发展到极致时,就会有五胡乱华,由此催生出灿烂的隋唐文明。蒙元对于宋,满清对于明,也同样如此。中华文明能够长存不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每当衰相显露的时候,都有塞外民族帮忙“解毒”。中国经常被游牧民族侵略,其实是件有利有弊的事。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政客、文人和媒体把甲午战争定义为“一场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说日本代表“文明”,中国代表“野蛮”,声称日本是“中华正统”,而清朝是“蛮夷”。抗战的时候,日方宣传“侵略有利健康”论,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必然的,只有在外力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此说是为其侵略合理作辩护的,用心阴险而歹毒。
“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最新含义是说,崖山之战后,中国第一次从整体上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意义上的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最可取的办法还是探究宋元之际的历史事实,特别是考察南宋灭亡后怀有故国之思的代表人物的心路历程。《宋史·文天祥传》里边记载文天祥答复王积翁传达的元世祖谕旨时说:“国亡 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弃之,将焉用我?”其幕僚兼战友邓光荐作《文丞相传》则说:“数十年于兹,一死自分,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说明文天祥已经承认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实。态度最坚决的郑思肖,原名郑因,宋亡以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奉德祐年号,以寄故国之思。所谓德祐九年的时候,也就是文天祥死后次年,他也不再用具体的年份记事,表明他对复国已经完全绝望,不得不接受元朝存在的事实。在悯忠寺绝食殉节的谢枋得,对元朝的态度也大体相似,最终将宋元之战视为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
由此可知,在南宋的忠臣和遗民心中,应该是崖山以后无大宋,不是崖山以后无中国。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世事如何变化,中华和中华文化永远存在,并以其深厚的底蕴、浩瀚的胸襟和无与伦比的顽强生命力为自己的延续和发展开辟道路。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江老师声音有点小嘿
江老师的这部分的录制是有什么影响吗?没有之前的老师录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