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
据《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家的工作压力 居全球首位。 除了事务性的繁忙,主要压力 其实是来自执著。
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修行,在忙碌中保持超然?
必须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关于入世和出世,儒家和佛教 有不同侧重。
1.儒家重入世
儒家思想 立足于人本,关注现实人生,强调做人做事,基本架构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己的修身养性,到处理好 家庭关系,进而造福社会、让天下 和平安定。
这条路径主要通过 入仕为官来实现,但并不是每个人 都有这种因缘。
如果没有因缘,那就独善其身,等有条件时再 兼济天下。
还有人在仕途受挫 或做得太累后,也会选择退隐。
所以儒家并不完全是入世,也有一定的隐世思想。但后者 多半是无奈之举,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并不是主动出世。
2.佛教出世与入世并重
一直以来,佛教都给人以 消极避世的印象。事实上,佛教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为我们提供了 人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 三条道路。
首先是人天乘,即怎么做 完美的人、幸福的人、有道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和儒家、基督教的视野不同。 儒家是一世论,着重现世。基督教是两世论,只有现在和未来。因为所有人 是上帝所造,起点相同,未来 或是升天堂,或是下地狱,也由上帝决定。
佛教 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认为生命就像河流,今生只是其中一个片段。在空间上,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及声闻、缘觉、菩萨、诸佛的圣贤世界,合为 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所以佛教 讲到入世时,不仅关心今生,还关心未来;不仅关心当下的人身,还要看到 十方世界的不同维度。 从这些角度 为我们阐述了 生命的延续规律,那就是 因缘因果。
遵守五戒十善,来生 才能继续做人,否则就会失去做人资格,堕落恶道。
佛教 不以天堂为 究竟归宿,认为从修行来说,人的身份 最理想。因为人有理智,能 闻思佛法,如理修行,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 人间有苦有乐,促使人们 为 离苦得乐而努力。
所以佛教认为:真理和智慧属于人间,终不在天上,鼓励我们 珍惜人身。
人天乘的因果告诉我们,什么行为 是有价值的,将给生命带来良性结果,什么行为 会带来不良后果。
对于企业家来说,如果不诚信经营,就会造下恶业。不仅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 带来苦果。
其次是声闻乘,主要强调出世。因为不论当下处境 多么美满,只要还有迷惑烦恼,生命 就 不是圆满的。
所以声闻乘的目标 是断除烦恼,成就解脱。在修行上 要 少事少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最好入山静修,免受 红尘干扰。
佛教的出家制度 就和解脱道修行有关。
第三是菩萨乘,强调 以出世心 做入世事。
佛教修行 有 出离心 和菩提心。
如果只想个人解脱,是出离心。如果在解脱的同时,发愿帮助普天下的芸芸众生 解除烦恼,离苦得乐,则是 大乘的菩提心。你是不是大乘,就取决于 有没有这个愿望。
有了愿望之后,还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否则是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所以既要重视心性修养,提升悲智二德,还要从 五明处学。
所谓五明,除了作为内明的佛学,还有世间的工艺技术、语言文学、逻辑和医学等。掌握各种能力,才能以无量方便 利益众生。
众生 形形色色,从事各行各业,菩萨为了利他,要以各种身份出现。本着利他济世之心做企业,或 从事教育、医疗、服务等 一切正当行业,都可以成为菩萨。
但仅有利他心 还不够,因为凡夫 都有我执,即使发起菩提心,在开始阶段 也是不纯粹的,还夹杂 爱恨情仇,所以要在利他过程中 不断 提升心行,以 空性慧 空掉我法二执,空掉好恶、亲疏之心,对众生 生起平等 慈悲之心,内心 没有我,只有众生。
虽然为众生做一切事,但又 不执著于此。
正如佛陀 在《金刚经》中开示的那样,菩萨 要 无住生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虽然 做种种事,但内心 如虚空般没有粘著。
怎么拥有这样的超然心态呢?
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用缘起的智慧,了解到 一切 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如梦如幻。当你对做的事情看淡了,执著 自然就少了。
更重要的是 开发空性智慧,安住于此,自然 就能不粘著。
如果企业家 能带着菩提心、利他心做事,就是在 学做菩萨,把商场变成道场。这样做的话,非但不会为 事业所累,还能让做事 成为修行,让企业更好地 利益大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 相互交融。《金刚经》《心经》《维摩经》《六祖坛经》等佛典,自传入以来就受到很多儒者的推崇。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等文人 士大夫,既是儒者,也是虔诚的佛教徒。
如果单纯接受 儒家文化,一心入世,缺少 出世的超然 和 对终极问题的解决,会 过得很累。如果在入世的同时 接受佛教思想,以平等慈悲之心做事,同时保有超然的心态,那么仕途顺利时 不会太累,不顺时 也不会受到太大打击,就能 进退自如。
五、结 说
以上说到几个问题,首先是 认识成功的标准,在成就现实价值的同时 导向终极价值。
其次 是 认识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 积累精神财富。第三 是 认识利益与道德的因果,杜绝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提升自己,造福社会。
第四是 认识出世和入世的定位,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有出世的超然。带着这样的智慧做人做事,就能使 自利和利他 统一起来,让企业发展,让 人生成功。
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修行,在忙碌中保持超然? 必须以出世心做入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