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道德
很多人 把利益和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讲利益 就是不讲道德,讲道德 就不该讲利益。又或者,认为道德是虚无的,利益 才是实实在在的,不必为虚无的道德 损害现实利益。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现在全社会 都尝到了不顾道德的苦果,都在为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买单。作为企业家,比普通人更多地面对这一抉择, 何去何从?
1.正确认识道德
儒家道德 是依 社会伦理建立的,作用 主要是处理自己与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似乎都是出于外在 而非生命自身的需要。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家都遵守道德时,我才有必要遵守。而当大家 不遵守道德时,这么做 似乎就是傻瓜,是吃亏。其实,这是对道德的错误认识。
从佛法角度看,道德 是立足于 自身需要。
在践行道德过程中,自己首先 是最大受益者,然后才是社会大众。为什么呢?
还是要回到刚才所说的心性论和因果观,这也是道德建立的基础。
心性 代表生命的存在。
我们内心 有佛性,也有魔性;有善的力量,还有不善的力量。
在座各位能成为今天这样的人,具备这样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这一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其他宗教认为 是神造的,也是神 在决定你的穷通祸福。
佛法认为,生命发展 遵循 因缘因果的规律。
因 就是身语意三业,即我们每天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所有这一切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即由此形成的能力、成就和带来的社会效应等;一是内在结果,即我们的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生命 是长期的累积,善行会产生良性累积,不善行会产生不良累积。我们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给生命 以 良性累积。
生命 就像产品。
我们知道,产品质量 是取决于原料和工艺。对生命产品来说,身口意三业既是原料,也是工艺,而道德 则是 升级原料、改良工艺的关键。
所以说,我们自己就是道德的受益者,然后才 由己及人,利益大众。
如果我们对道德有正确认识,基于对自身的负责,一定会自觉自愿地 遵守道德。 谁不想让自己变得 更好呢? 所以观念 非常重要,这是道德 能否落地的决定因素。
2.道德和利益并不对立
很多人认为 佛教 是排斥利益的,其实不然。佛法 重视两种利益:一是现世利益,提供生存所需,使人生美满;一是究竟利益,成就生命的终极价值。
《金刚经》中,佛陀一方面 阐述了 空性智慧的重要性,让我们 以 无我、无相、无所得之心 待人处世;一方面通过七次较量功德,反复告诉我们 读诵受持此经的利益。
以 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布施,以恒河沙数 身命布施,所获功德 都比不上开启智慧,而且是 百千万分 不及一。
一般人听了 可能会产生怀疑,但如果我们 了解其中原理,会发现 这并不是夸张。
一个人 拥有再多财富,能买到所有享乐,但 能买到 快乐吗?
只要生命品质没有改善,内心依然会烦恼重重。
《金刚经》的智慧 正是引导我们解除烦恼,获得幸福,进而帮助普天下的芸芸众生 解除烦恼,获得幸福。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确信,成就智慧的利益,是再多 财供养 都无法相比的。
虽然佛教不否定利益,而且鼓励我们 以正当手段追求利益,但同时 也提醒我们不要执著,也就是《金刚经》说的“所谓福德者,即非福德,是名福德”。当我们不著相的时候,心 才会像虚空一样,成就的功德 也像虚空一样。但执著福德的话,就会从无限 变成有限的一点点。
人们之所以 把道德和利益对立起来,是因为 不了解传统文化,缺乏宗教信仰。当我们没有精神追求,就会把物质利益最大化,以为拥有财富才能出人头地,彰显自我价值。而当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就会看到世间利益 是 暂时的,其作用 一方面是滋养色身,作为修行资粮,一方面是 利益众生,导向 终极价值。
3.道德有助于实现利益
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与此相关的,还有法律和戒律。其中,法律 是最基本的道德,而戒律 则是根据修行需要,将某些行为固定下来,作为佛弟子 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凡夫的本性 是贪嗔痴,是 无明我执,所以不少人 只认可法律,却觉得道德和戒律是一种束缚。
我们知道,法律 是公民安全和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事实上,道德 不仅有助于自身成长,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如果大家缺乏道德,唯利是图,想方设法地钻法律的空子,将给自己和社会带来 无穷后患。
从企业经营来说,诚信 是基本道德。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了无数企业,有的发展壮大,也有的昙花一现。为什么 会有这些不同呢?
企业发展 不仅要 经营有方,还要讲究诚信,两者缺一不可。多数人只看到经营的部分,甚至为牟利 不择手段。
其实,诚信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国外有很多百年企业,正是因为讲究诚信,遵循契约精神,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此外,利他 也有助于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稻盛和夫就是奉行 敬天爱人的信念,成就了两家 世界五百强企业。
简单地说,就是要有良心,遵循 因果规律,同时本着 利他心经营,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赚钱。
现在不少企业家说,做企业 是因为“大家要靠我吃饭”,似乎是为了利他,其实首要目的 还是为了自己。 当你只想着自己,你的事 就是你的事,别人只是为了报酬 来工作而已。只有当你 处处为大家着想,带着利他心去做,你的事才能变成大家的事,招感各方善缘,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很多互联网企业 就是本着免费原则,通过平台 为大众创造方便,广结善缘,最后得到了极大发展。包括现在的共享经济,也要有利他的前提。当你想着利益大家,大家才会认可你,接受你,利益 由此而生,所谓 人脉就是钱脉。
自古以来,宗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寺院和教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遍布连锁店。同时还有无数义工 无偿提供服务,有专职的,也有业余的。为什么大家 愿意参与? 就是因为免费原则,因为 利他心。
在佛法修行中,利他和自利 是统一的,反之,害人就等于害己。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自己,必然烦恼重重。而当你时时想着别人,就没时间为自己烦恼了。所以说,一切烦恼都和自我有关。利他 不仅能弱化我执,解除烦恼,还能提升人格。在利他过程中,内心的悭贪、狭隘、嫉妒、自私、贪婪、仇恨等负面情绪会被化解,慈悲等 正向心行随之增长,源源不断地 产生福报。
佛教在心性层面 为我们指出了道德的意义,包括眼前利益,也包括长远利益 乃至究竟利益。正确认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生起利他心,对企业诚信经营很有帮助。
利他 不是口号,也不是理想,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其中原理 并落到实处,一定能由自身改变 感受到这么做的利益,就会 自觉践行。
很多人 把利益和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讲利益 就是不讲道德,讲道德 就不该讲利益。又或者,认为道德是虚无的,利益 才是实实在在的,不必为虚无的道德 损害现实利益。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