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松冈解说词

短松冈解说词

00:00
01:43

短松冈即苏洵家族墓地,别名苏坟山,又名苏氏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遗址遗迹,位于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二组。始建于宋代,为苏洵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1985年添建苏轼、苏辙衣冠墓,镌墓碑四通。苏洵家族墓地墓地是四川省境内纪念三苏父子和三苏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

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地核心区占地近6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约140亩。

从停车场出发,经墓地道路,登上回音梯,有2006新建的墓地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四根廊柱的正反两面共有楹联四副,正面两副一为徐康先生撰:“百代文章惊广宇,四时香火慰寒泉”;一为赖正和先生撰并书:“诗如山,文如水,古今何人匹;气似虹,节似玉,中外谁个同”。背面两副一为刘川眉先生撰并书:“老泉安澜井,千纪不泯,托体同山峙;东坡断肠处,万载常青,追思共渊回”。一为王晋川先生撰并书:“一门三父子,千古两贤人”。

牌坊后50米有墓四座。第一座是苏洵程夫人合葬墓,墓座东北朝西南;合葬墓后左侧为王弗墓,相距4米;苏轼衣冠墓在苏洵墓右后侧,与王弗墓齐平,相距5米;苏辙衣冠墓在苏轼墓和王弗墓之后,与苏洵墓正对,相距25米。墓冢形制一致,均呈梨型,墓基为红砂石条砌筑,苏洵程夫人合葬墓墓冢较大,为直径5.5米、冢高3.5米,其余三座墓冢均为直径3.5米、冢高2.0米。墓地北面有道路与老翁亭、曲桥相连,道路尽头为老翁井。

苏氏墓地缘起苏洵夫人程氏的去世。程夫人,北宋眉州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具闺秀风范,勤劳恭俭,贤能兼德,勉夫教子,是一代贤妻良母。司马光在为程夫人写的墓志铭中盛赞:“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评价非常之高。后世普遍认为,三苏父子的伟大成就,程夫人功不可没,甚至将她与孟(子)母、岳(飞)母并誉为中国古代三大贤母之一。

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考,两兄弟同中同科进士及第,三苏父子名震京师。此时却传来了程夫人溘然长逝于眉山纱縠行老家的噩耗,父子三人星夜兼程奔回眉山。

据苏洵墓前清碑“重修老泉先生墓记”记载,苏洵为葬亡妻程氏,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苏洵选此处为墓地,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程夫人葬后,苏洵曾作《老翁井铭》:“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蓄为大井,可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之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泉,莫可见。”

说是每当明月当空的时候,就有一白发老人仰卧井旁,若见有人靠近,便隐于井中,“老翁井”由是得名。可见,此地不仅风水好,而且是神仙之居所。

老翁井台上有三通石碑,“老翁泉”三个大字为民国廿五年(1936)时任第四区(眉山专区)首任督查专员兼眉山县长和保安司令梁正麟(长宁人,字叔子)所书。“翁”字碑背面阴刻草书文字,是为五言长诗一首,共四十句,乃清宣统元年拔贡邑人彭耀章七十岁时作并书。记述了老翁井的传说及1936年春重修老翁井的经过。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治平三年(1066)苏洵亦病逝于京城。治平四年四月,苏轼、苏辙扶柩回到眉山,于当年的六月,将王弗安葬在距程夫人墓西北4 米的地方。是年十月二十七日,按苏洵生前遗愿,将父亲与母亲合葬。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两兄弟把这块墓垣叫做“东茔”,并在墓地周围种松树数万株。苏东坡有诗说:“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苏辙服丧期满,于熙宁元年(1068 年)的冬天离眉赴京,这一走,兄弟俩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走时,委托堂兄弟苏子安和乡亲杨济甫照看东茔,日久,百姓就把这个“东茔”通俗地称做“苏坟山”。

苏坟山自宋以降,经南宋、元、明四百余年的变迁,碑志腐蚀剥落,失去了考查的依据。明成化年间,州守许仁曾奉命寻找苏洵墓,先在蟆颐山前后找,未找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州守秉和奉台史俞汝南命四处寻苏洵墓,后根据苏辙《坟院记》中“广福寺”和“老翁井”与坟地的距离,终于在可龙里柳沟山中找到苏洵墓。

自此以后又一百年无人访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眉州学政段子文经过多方查考,始到墓前造访,回州府与太守金一凤详谈了情况。金一凤“率僚属绅士往谒焉。斩荆棘,刈藤罗,见碑二,一为老泉墓碑,一为明御俞公(时)求公墓及获公墓碑,原委井然。其一碑小而卧者,则为明判官、公之裔孙苏大章赎祀田边界碑也,慨焉久之。”当即捐囊,“命土人封筑之,极高且大,使樵牧不侵”,并建祠祭祀,置祀田、山场数百亩,以收租作为主持焚献、修葺祠宇之用。

自此以后,每年清明节,城内官绅文人,都要前往祭扫。民国初年,眉山专署培修过老翁井,并建有“苏祠”在墓旁约50米的地方。1949年以后,因无人照管,祠被拆毁,改建民房。苏洵墓也于1967年被附近农民挖平,种上庄稼,“老翁井”三通碑遗落民间。

1986年,眉山县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了苏洵、程夫人、王弗墓,增修了苏轼、苏辙衣冠墓,撰墓碑四通,墓均为仿木石牌坊,墓基红砂石砌筑,堆封土。2006年清明前,东坡区人民政府拨款对“老翁亭”“老翁井”按史料修复,将“老翁井”三通碑从村民手中收回并重置于井沿,修建了曲桥、老翁亭与苏洵墓相连。同年8月按眉山市文体局的要求东坡区文物管理所将原清嘉庆年间苏老泉墓碑重置于苏洵墓石牌坊内,记事碑置于苏洵墓左前方约6米处。四座墓皆有石板路相通,周围植松柏、香樟、翠竹、芙蓉等植物。

自宋以后,苏氏墓地历尽千年沧桑,几毁几兴,现在所见均为20世纪八十年代后逐年保护维修后的成果,尤其是2010年后,经过实施维修墓冢、扩建道路、新建围墙、整治环境等一系列工程,才有了现在庄严肃穆、环境优美的短松冈。苏洵墓前有碑《重修苏坟山记》记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墓地的保护和维修,由张忠全先生撰文、“苏裔苏体书法”非遗传承人苏喜亮书、“东坡石刻”非遗传承人文建军刻制。

短松冈是纪念三苏和三苏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是缅怀先贤的历史场所,是重要的历史名人纪念地,影响深远;墓地内松林的保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丁忧传统守孝礼法制度,是苏轼、苏辙生平经历的重要实物见证;苏洵家族的优良家风家训,不仅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位大文豪,其独特的家族人才培养方式得以传承,对整个眉山地区的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