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6:朱三太子,清朝皇帝的梦魇,反清复明层出不穷

康熙16:朱三太子,清朝皇帝的梦魇,反清复明层出不穷

00:00
13:34

清朝前期的历史中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大案。包括我们前边提到的三藩之乱也是以“反清复明”的口号相号召的。但其中最让清朝皇帝头疼的恐怕要数扑朔迷离的“朱三太子”案了。基本上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起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相号召的反清复明的起义,搞得清朝皇帝应接不暇、草木皆兵。单是康熙朝,朱三太子案就发生了不下十几余起。


那么,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呢?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临终前有三个儿子在世,其中最大的儿子朱慈烺(音朗)被封为太子,第二个儿子朱慈炤封为永王,第三个儿子朱慈炯封为定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排行只是按照当时还健在的三个儿子来排序,没有把夭折或者去世的儿子算进来,并非明朝史料中所记载的崇祯帝所有儿子的实际排序。而所谓的“朱三太子”一般指的就是定王朱慈炯。当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时,崇祯皇帝担心皇室的女性受到凌辱,先是命皇后自尽,然后又亲自挥剑砍杀了女儿和妃嫔。但是对于三个儿子他却舍不得下手。据说他曾召来三个皇子,叮嘱他们说:“万一生还,要光复大明社稷”。然后就让皇子们换上平常百姓的衣服,让人护送他们逃跑。可是皇子们哪里善于伪装和逃跑呀,很快就被起义军抓住了。不过,李自成当时并没有杀他们,而且后来由于起义军战败而撤回西北,在这一过程,据说皇子们就被人掩护着逃跑了,从此流落民间,下落不明。此后,就总有号称“朱三太子”的人出现在某一地,号召大家反清复明,也总会有人群起而响应,搞得清朝皇帝十分头疼。

顺治时期就发生过几起朱三太子案,但是都不了了之,最后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崇祯帝的皇子。


到了康熙朝,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朱三太子”又开始在各地频繁出现。康熙十二年,就是吴三桂起兵反清的那一年,一个叫杨起隆的人在京师的鼓楼西街密谋起义,他自称“朱三太子”,定年号为“广德”,组织头裹白布、身束红带的跟随者举行起义。当时由于一个叫周公直的正黄旗旗人他的家奴陈益、黄吉等人都参与到起义之中,当他们与杨起隆在周家密谋时被周公直发现,随即向官府举报。杨起隆等人随后被赶来的官兵包围,双方发生激战,由于力量过于悬殊,起义者多数牺牲,只有杨起隆逃走,不知踪影。直到7年后他才在陕西的凤翔被抓获,并且送到京师问斩。这个案子算是给康熙朝的“朱三太子”案开了个头,此后的朱三太子可谓层出不穷。至于杨起隆究竟是不是朱三太子,多数人认为不可能是,但是清廷对此类案件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只要有人号称“朱三太子”起事,必定严厉处置,绝不姑息。


到了康熙十六年,福建漳州又有一个人自称“朱三太子”,他纠集了数万人,同样也是头裹白布,称为“白头军”,举行反清起义。白头军还和当时身处台湾的郑经势力联合,活跃于东南沿海一带,后来也是被清军打败。“朱三太子”走投无路,到台湾投奔了郑经。经考证,这位跑到台湾的“朱三太子”原名蔡寅,是福建漳州人,也是个冒牌的皇子。


康熙十八年,安亲王岳乐又在湖南新化的一座寺庙里抓住一名自称是定王朱慈灿的人,虽然刚才我们讲了定王叫朱慈炯,但是崇祯的确有一个儿子叫朱慈灿,只是很小就夭折了,现在却出来个声称自己叫朱慈灿的人,而且他还知道崇祯皇帝其他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并且强调太子是朱慈烺,自己只是定王,而非太子,搞得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就是觉得他真是崇祯帝的皇子。康熙皇帝接到安亲王的奏报之后,当即就断定这家伙是个冒牌货。他在上谕中说,自己询问过之前明朝的老太监,都说那个时候皇子年龄甚小,很难逃出去,更别说能一直活到现在了。就算当时他逃了出去活到现在,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毫无动静,到现在才突然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呢?所以肯定是假冒的,下令安亲王岳乐要么在军前将此人正法,要么就把他押送到京城正法。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朱三太子逐渐销声匿迹,特别是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后,政权日趋稳固,原本被朱三太子绷紧的那根神经也逐渐放松了。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在第三次南巡时还祭奠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当他看到明孝陵因缺乏维护而坍塌的情况,不由得心生怜悯,表示还是应该善待朱元璋的后裔,给他们封个官爵什么的,起码得让朱家有后人来照看祖坟呀。但是地方官却回奏说,“虽经查访,亦难得实”,就是实在找不着朱氏的后裔,于是此事只好搁置了。而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官员遍寻不见的朱家后裔,却很快就自己现身了。这一回也是清朝最为猛烈的一次“朱三太子”案。


在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的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活动,与此同时,浙江的绍兴、宁波一带,一个叫张君玉的人,外号张廿一,和一个叫张君锡,外号张廿二的——听起来这二人应该是兄弟俩,张氏兄弟也拥戴了一位朱三太子,打出“大明天德”的年号,举行起义。他们以四明山为基地,不断袭击清军。康熙帝对此事极为重视,派心腹苏州织造李煦随时打探消息,及时向自己汇报。其实,对于前几次出现的朱三太子,康熙都很快就判断他们是假的,但是这一次他这么上心,可见连康熙自己的有点相信这个朱三太子可能是真的。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张廿一被拿获。康熙命令户部侍郎穆丹前往审理,特别交待他要把张廿一所供出来的朱三太子和他的儿子都速速捉拿归案。


到四月初三日,“朱三太子”在山东被捕。他在供词中承认自己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名为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四儿子。起初他被李自成的农民军俘获,后来流落到安徽凤阳,被当地一户王姓人家收养,就改名为王士元。但过了不久,他就离开了王家,到寺庙出家为僧,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却又受不了清规戒律的束缚,就再跑到浙江余姚,做了一个胡姓人家的上门女婿,以开设私塾为生,人们都称他为王老先生。后来张廿一等人拥戴他反清,他非常害怕,就于康熙四十四年离开了起义军,躲了起来。但是随着官府抓捕得越来越紧,他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和大儿媳都上吊而死,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也都被官府所抓。他就又改名为张用观,逃到山东汶上县当起了教书先生。他在被捕后表示,自己从未有过反清复明的非分之想,遇到怂恿他起义的人,唯有躲避,因为自己也劝不住他们,所以才跑到山东,苟延残喘而已。他还特意表示,要感谢清朝的三大恩,一是灭流寇,雪父仇;二是清朝对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三是康熙皇帝祭奠了他家的祖宗坟墓。可见此人是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对清朝的吹捧,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啊!


但是,清廷经过九卿科道的会审,认为崇祯皇帝的第四子早在崇祯年间就已经病故。为了确证此事,还特意传唤了年事已高的明末老太监前来指认,结果都表示不认识此人。最后会审的结论是:此人为假冒皇子。康熙皇帝下旨将这位王士元凌迟处死,他的五个儿子也都斩立决。由此不难看出,康熙皇帝还是秉持了一贯的精神,对这位貌似老实本分的76岁的伪皇子根本不会手下留情。实际上,对于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真是假,学界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孟森先生认为他可能的确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也就是最后健在的三个儿子当中的第二个——永王朱慈炤。但这也只是一个推断,是否准确,我也很难给出定论。总之,此案刑部最终的判决书上写有“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话,似乎认定他还是姓朱的,同时也揭示了康熙皇帝的真实想法,就是凡是有谋反可能之人,清廷都要赶尽杀绝,不论他的朱三太子身份是真是伪。

虽然清朝前后处决了不下十几个“朱三太子”,但他始终就像幽灵一样与康熙皇帝如影随形。直到康熙去世的前一年,康熙朝最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爆发。起义领袖朱一贵仍自称是明朝后裔,而他的儿子称自己为朱三太子。甚至直到雍正年间,还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举行起义。雍正皇帝曾总结说,从康熙年间开始,各地就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举行起事,“指不胜屈”,就是起事的数量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那么,清朝是否真正存在“朱三太子”?言人人殊。首先“朱三太子”的提法就是不准确的,我们前边讲了,定王并非崇祯帝的第三子,而且太子也只能有一个,没有“三太子”的说法,又不是哪吒。但是“朱三太子”作为清朝的一个政治现象的确很值得关注。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指出:“朱三太子,为康熙间人思明裔之一种公名”,就是人们把“朱三太子”看作是故明王朝的一种象征,用来表达他们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寄托对故国的思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ophia_yying

    本来不能继承皇位的女儿更容易活下来,但是爸爸不让。

  • beanspower

    清廷虚伪的很。一方面说要是老朱家后代就会善待,一方面只要冒出来的一律说是假冒的统统处斩。

    V提醒幸福 回复 @beanspower: 清初反清复明人士打着朱氏子孙的旗号,当然朱氏子孙不可能善终。

  • 嘿我姓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