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8:康熙与孝庄(中)亲情面纱下的残酷政治权力斗争

康熙18:康熙与孝庄(中)亲情面纱下的残酷政治权力斗争

00:00
11:19

上一集我们讲到康熙即位之后对祖母孝庄太后无比尊崇,但是随着康熙皇帝的长大和成熟,加强皇权必然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要课题。康熙想要把权力掌握到自己手中,首先要排除的就是祖母给他安排的四位辅臣,而孝庄本人又是站在四辅臣一方的。所以当康熙十四年,群臣请求循世祖就是顺治皇帝十四岁亲政的先例,让康熙也亲政的时候,康熙之所以把这个奏请留中不发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很可能就是没能征得孝庄的同意。后来他率领大臣一起去征询太皇太后的意见,孝庄给出的回复仍旧是:“帝尚幼冲,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理,缓一二年再奏”。认为孙子还没有达到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过一两年再说,主张让辅臣们继续掌权。后来还是辅臣们提出了“皇帝亲政、辅臣佐理”的折中方案,这个我们之前都讲过哈,孝庄才勉强接受。在这样的方案之下,康熙虽然亲政,但很大一部分权力仍旧掌握在辅臣之手。这就导致康熙不得不扳倒以鳌拜为首的辅臣集团,才能将权力真正收归自己手中。

康熙除鳌拜时,我们也讨论过康熙到底是得到了祖母的支持还是背着祖母除的鳌拜。我个人的观点是,康熙是背着祖母进行的。实际上,康熙不仅除鳌拜一件事情违背了祖母,此后他还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将祖母从政治中一步步剥离开来。比如除鳌拜后不久,康熙就下令禁止大臣与内廷侍卫相交结,这个事情看起来与后宫无关,但是有学者指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禁令就是切断了孝庄通过身边的近侍和外朝官员的沟通以及对外间政局掌控的渠道。之后,从康熙十四年起,康熙皇帝再去向太皇太后请安时,就不许起居注官员随行记录。《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行的册子,起居注官原则上来讲是应该时刻跟着皇帝,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而且原则上皇帝自己应该是不看起居注的,以保证起居注官员敢于秉笔直书,给后世留下一部信史。但康熙在这一点上一直保有疑虑,后来一度废除了起居注,等到再恢复的时候,起居注就是皇帝不但能看,而且还可以决定究竟什么可以记录在里面,什么不能记录下来。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回到孝庄太后。从康熙十四年起,康熙皇帝再去向太皇太后请安时,以这是内廷事务为由,不再允许起居注官员随行记录。所以此后《起居注》中所记载的孝庄言行,都不是官员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是康熙在想祖母问安之后向他们描绘或者转述的。也就是说,虽然康熙十四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在史料中见到太皇太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康熙已经成为了她的代言人,或者说此后她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康熙皇帝塑造的了。

从权力的角度而言,康熙与孝庄的祖孙矛盾和当年顺治与孝庄的母子矛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皇帝想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过程。不过,康熙皇帝比父亲顺治皇帝聪明的一点在于,即便他与孝庄的政见有所不同,也绝不公开违拗祖母,仍旧勤于问安,把祖母放在尊崇无上的位置之上,用一层温暖的亲情面纱覆盖了政治斗争当中的残酷性。比如《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康熙每次奉祖母出行,遇到道路险峻或者天气不好时,都要下马亲自扶着太皇太后的轿辇,保证祖母的安全;自己出巡时遇到什么好玩、好吃的,也都赶紧派人给太皇太后送去,以博得祖母的开心;每当战争胜利,康熙也不给自己加上尊号,而是给太皇太后加上徽号,就是所谓的“归美于尊亲”,美名要加在尊亲的头上。我们上一集提到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就再次给孝庄加上徽号,孝庄推说自己身处深宫,不与外事,徽号就不用加了。这里固然在一方面显示出孝庄的谦逊,另一方面也说明到这个时候,孝庄已经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表示自己对外事不闻不问,把权力全部交给了孙子。

到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的身体状况开始不好,为了让祖母开心,康熙先把姑母淑慧公主从蒙古巴林部接到京城,我们在讲恪纯公主的时候讲到过,淑慧公主是孝庄所生子女中到她晚年唯一还健在的一位,也是孝庄晚年唯一的挂念。康熙了解祖母的心意,就把姑母接来陪伴祖母度过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此外,康熙还想尽各种办法给祖母治疗。实录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底,孝庄的病情急转直下,康熙下令外朝事务非紧急的事件一律不得奏报给他,他就每天专心待在慈宁宫中侍疾,为祖母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康熙还大赦天下,希望通过善行来获得上天对祖母的垂佑。看到祖母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康熙又表示,自己每天在宫中斋戒是不够的,他要亲自去天坛给太皇太后祈福,之后他就率领着王公大臣从紫禁城出发,步行到天坛给祖母祈福。在祝文中,他请求上天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太皇太后的生命,其真挚的情感让在一旁的王公大臣都听得无不感动落泪。

在孝庄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里,康熙连续35个昼夜衣不解带、食不知味地在她身边照顾,以至于大臣们都纷纷劝皇帝要稍微休息一下,别累坏了身体啊。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孝庄病逝于慈宁宫,享年七十五岁。临终前,她交待了自己的遗愿,要求皇帝只辍朝三日就恢复听政,丧服也只穿二十七天。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社会,父母、祖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其实也不是整三年,是二十七个月,顺治时将宫中的丧仪简化为二十七天,就是以日易月,以减少繁文缛节。孝庄要求康熙遵循这一做法。此外,清朝还有一个丧仪,就是父母或者帝后去世,子女和臣子要割辫,就是剪掉发辫以示哀悼,孝庄交待康熙在她死后不可割辫,其含义也是在废黜繁缛的礼节,丧事从简。此外,孝庄最重要的一个遗愿就是自己的安葬地问题,她在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就是说,我的丈夫皇太极下葬已久,不要再因为我而轻易打开他的墓穴,而且我心里挂念着你们父子俩,就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找个地方将我安葬,这样我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孝庄去世后,康熙十分悲伤,由于祖母是腊月二十五去世的,几天之后就是除夕了,康熙完全没有心情过年,整日待在慈宁宫中守灵、哭泣。而且这种悲伤还不是一时的,对祖母的思念几乎持续了康熙此后的人生,他总说自己梦到了祖母,直至孝庄去世的三十年后,康熙在提到祖母时还会泪如雨下。对于孝庄的安葬地问题,康熙自然不敢违背祖母的遗愿,孝庄一去世,康熙就下令在顺治帝的孝陵附近修建暂安奉殿,就是暂时把孝庄的梓宫(就是灵柩)安置在这里。这座暂安奉殿建得很特别,是把紫禁城里孝庄生前很喜欢的位于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宫殿给拆了,将材料移过去重建,由于材料和结构都是现成的,所以一百多天就竣工了,让祖母在死后住上了生前没来得及住的宫殿。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孝庄的梓宫移奉暂安,康熙是亲自扶着灵柩安放到位,然后痛哭行礼,与祖母告别。此后每逢祭日,他都亲自祭祀,从无懈怠。但是这里却有一个问题,既然康熙修建的是暂安奉殿,就是暂时安置灵柩的地方,但此后他却一直没有再着手为祖母修建一个正式的陵墓,让祖母在暂安奉殿里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将在下集给大家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京carrie

    暂安俸殿是景山公园里面的那个寺庙吗?

  • 听友464233776

    康熙的奶奶孝庄和乾隆的老妈甄嬛都是有福气的女人

  • 倾城文思

  • 紫中玉

    孝庄

  • 1352604trnh

    除鳌拜肯定是孝庄

  • 琼_zq

    孝庄太后真的是有福气

  • 寰宇知寻

    好听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