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5:施琅收复台湾,清朝统一台湾

康熙15:施琅收复台湾,清朝统一台湾

00:00
11:38

上一集我们讲到,康熙恢复了施琅的福建水师提督之职,下令由他来负责收复台湾的大事。就这样,在京城待了整整十三年的施琅终于在康熙二十年十月回到了厦门。此后,他开始整顿器械、演练水师,准备出征。


但是,在筹备出征的过程中,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发生了一些分歧。本来,姚启圣是大力支持施琅的,在很多人都怀疑施琅的忠诚度以及他是否有能力承担收复台湾的重任时,姚启圣和李光地一样是坚决支持施琅的一派。他多次给康熙皇帝上奏,表示施琅是征台的最佳人选,请皇帝信任并任用施琅,他还在地方上帮施琅做了很多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说施琅最终得以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功不可没。但是,施琅在回到厦门之后,两个人却由于对海上风向问题的看法不同而产生了分歧,姚启圣认为应该趁北风之时出征,但施琅则认为应当利用南风,两人因此而各自给康熙皇帝上了不少奏折,极力表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由于皇帝和朝臣们都没有海战的经验,一时也很难分辨两人所说谁对谁错。但是,康熙很快就看出来了,施琅与姚启圣之间的争论表面上是风向问题,但实质上是关于台湾的专征权问题。就是施琅希望皇帝允许他独自担负起征讨台湾的任务,而不是与姚启圣同征。这一方面固然关系到将来的功劳归属于谁的问题,另一方面施琅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一项军事行动只能有一名领袖,如果两个人都说了算,那就会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效果。最终,康熙接受了施琅的主张,命令他独自担负起收复台湾的重任,而且可以相机进取,就是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出兵,不需要固定在哪一天、也不需要顾虑风向的问题,相当于是给了施琅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


当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统率水师2万余、战船300艘,浩浩荡荡直趋台湾的门户澎湖列岛。在出征之前,施琅将部将召集起来,拿出一个银锭放在案上,表示此次攻打澎湖,谁敢为先锋者,可领取此银锭。这个银锭一般被称为“先锋银”,拿了银锭的人就要作为军队的先锋,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冲在最前面。这个时候,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挺身而出,将银锭收入自己的怀中,担任了此次战事的先锋。攻打澎湖时,郑家军利用火炮向清军发起攻击,蓝理不惧炮火,始终冲锋在前,这时一个炮弹集中了他的坐船,蓝理中弹倒下,腹部裂开,肠子都流了出来,晕倒在甲板上。对方将领见状大喊:“蓝理死了!”蓝理在昏迷之中听到声音,挣扎着站起来大喊:“蓝理没死,你才死了!”然后大呼:“杀贼!杀贼!杀贼!”让部下士气大振,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澎湖首战的大捷。蓝理的英勇事迹,很快在郑家军中传播开来,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事中,只要郑军一看到船上标有“蓝理”字样,就会大喊“蓝理来了”,想掉头逃跑。既然讲到了蓝理,咱们就先顺势再多说几句,不然以后恐怕也很难有机会再专门讲到他了。台湾统一之后,蓝理奉召入京,路上正好碰到康熙皇帝出巡的车驾,蓝理担心自己有冲撞御驾之罪,就赶紧把马一丢,自己跑到旁边躲藏了起来。结果是皇帝车驾近前,发现路边有马但是没有人,担心有刺客,于是侍卫们开始在周围搜捕,很快就把躲藏的蓝理搜了出来带到康熙皇帝面前。康熙问他是谁,他赶紧回答“臣蓝理”。康熙一听来了精神,问:你就是那个澎湖之战中拖肠血战的蓝理吗?蓝理回答正是。康熙就把他召到近前,详细询问了血战的经过,还让他解开衣服,查看他的伤口,甚至以手摩之,就是用手摸了摸蓝理的肚子,盛赞蓝理的勇猛。后来,康熙还多次把蓝理介绍给各位大臣,称他为“破腹将军”,一时间“破腹将军”的美誉传遍全国。


好,我们在回到台湾战争,澎湖一战取得胜利之后,台湾的门户已经洞开,这个时候克服台湾已属易事。部下就趁机建议施琅说,趁此时朝廷的命令还没有到达,可以立即攻打台湾,一举歼灭郑氏,以报前仇。但施琅却表示,这次出兵是上为国家、下为百姓,如果这个时候郑氏能够真心归降,我们还是会立即受降,不让台湾军民遭受战争之苦,表现出他不计个人仇怨的博大胸怀。施琅还善待澎湖之战中被俘的郑军官兵,放他们回台湾,并让他们把自己绝不会公报私仇的态度转达给郑氏集团。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统治者郑克塽最终采纳了太傅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派人向施琅请降。施琅立即奏请康熙皇帝定夺。康熙降旨接受郑氏请降,并重申了先前的承诺:只要诚心来归,可将前罪尽行赫免,如恩安插,务令所得。就这样,清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以很小的代价顺利收复了台湾。由于郑氏集团的统治早已腐败不堪,台湾经济发展也比较滞后,近几年又发生了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当施琅率领清军登上台湾岛时,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康熙皇帝正好在中秋节这天收到了施琅关于郑氏集团已经就抚,台湾问题已经顺利解决的奏报,当即心情大好,盛赞施琅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绩,并指示大学士将施琅加封为侯爵,后来施琅的爵位被定名为“靖海侯”,这一爵位可以世代承袭,以表彰他统一台湾的杰出贡献。


那么,收复台湾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安排,就是怎么处理台湾岛的问题?朝廷大臣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台湾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那里经济落后,生产不发达,想要守住得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性价比不值得。特别是一些满洲贵族,我们前边讲了,他们对台湾的亚热带海岛气候感到很恐惧,认为那里瘴气很重,北方人去了是受不了的,很快就会中了瘴气,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主张在收复台湾、解除了威胁之后把它放弃,就是把岛上的居民都迁到内地,然后把它作为一个荒岛搁置一边就算了。而另一派大臣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是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在政治、军事和地理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况且朝廷废了那么大的力气将台湾收复之后,怎么能轻言放弃呢?不但不能放弃,还应该在这里建立与内地一样的统治,把它纳入到清朝的行政体系之下。施琅就是后一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康熙皇帝自然是采纳了后一派的建议,决定设置台湾府,大家知道,府是清代省以下的一级行政机构,台湾府就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下设三个县,分别是台湾县、诸罗县和凤山县,由中央派出的正式的官员担任府县的长官。同时,清朝在台湾驻兵8000人,设总兵1名,副将2名。在澎湖驻兵2000人。中央政府在台湾设治、驻兵、派官,这就把台湾同内地一样,真正置于清朝的统一管辖之下了。


台湾收复之后,清廷还很快取消了海禁政策,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为了封锁郑氏集团而让沿海百姓都内撤五十里、不许出海的政策。如今,沿海的百姓终于可以扶老携幼回归原先的家园,可以出海捕鱼,逐渐恢复了经济的发展。收复台湾的胜利,一方面归功于施琅的坚决主张收复台湾,并勇于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勇敢善战,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台湾的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康熙皇帝的远见卓识,他坚持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决不放弃台湾,也不接受郑氏家族提出的按照朝鲜的先例来对待台湾的要求,主张进军收复,并且给了施琅足够的信任和决策空间,让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终取得这一重大胜利。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清朝入关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暮云恬淡

  • V提醒幸福

    康雍年间平定、治理、开发台湾的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并称为“蓝氏三杰”。

  • 泡壶春水

    施琅是个敞亮人

  • 1382443vxcg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