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战略与路径》31、第八章,要素市场化改革(四)

转述《战略与路径》31、第八章,要素市场化改革(四)

00:00
07:06

您好,我是晓书童,这是本书的第八章,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第四期节目,聊的技术市场改革。


(四)技术市场改革


近年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接近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19%,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


第一,在“0到1”的创新环节中,对于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领域的研发投入不足。第二,在“1到100”的技术转化环节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够。第三,在“100到100万”的技术成果转换为大规模生产力的能力不足。这三个不足都和要素配置方式有关系。


第一个环节,研发投入的集中度不够,像是撒胡椒面,没有发挥出我们的体制优势。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仅占全研发投入的6%。作为对比,G20国家都在15%—20%左右。这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关键技术上被人家一剑封喉,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转化不足。在这方面,有两个关键设计。一是在法律上我们缺少类似于美国的《拜杜法案》。《拜杜法案》的要点就是科研创新的专利产权,1/3归发明人,1/3归投资人,1/3归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者。硅谷有几千家公司,本质上都在做转化,很少自己发明专利,而是将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各类科研院所的发明,拿来转化。


2019年,讨论过去这一百年来对美国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法律是哪几项,《拜杜法案》就是其中之一,它对美国科研成果产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缺少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作为科技与产业的桥梁,他们的使命就是面向产业需求,整合科技力量进行深度研发,为业界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著名的德国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就是专注于此。类似这样的机构在德国有很多,这也是德国科技创新如此先进的关键所在。这些机构并不搞实质性的科研开发,而是把别人的科研成果转移给另外一波能够做转化的人,里面的工作人员本质上就是科研技术转移的经纪人。


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就是要把发明和转化结合起来,既需要鼓励转化的法律,也需要能够从事科研技术转移的机构和转化人。


第三个环节,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的能力不足。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看谁的“独角兽”多。比如说,2019年世界级的“独角兽”,美国有7家,中国有5家,其他国家最多一两家。美国这7家“独角兽”的市值,超过了日本整个国家的GDP。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独角兽”企业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大的标志。但是,“独角兽”企业的培育需要一整个市场体系,需要有科研创新,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法律的保护,还需要营商环境的推动,这也是今后中国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除了上述技术市场的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三个问题之外,还有科技人才、开放性生态的问题。


虽然我们有14亿人,美国只有3亿多人,但美国的开放体系和移民政策使它不仅能在美国本土的3亿多人中发掘人才,实际是在全球(包括中国)招揽第一流的人才。到美国留学的本科生、研究生80%都会回国,但到美国攻读理工科博士的人群,毕业后80%都会留在美国工作,对这些美国需要的高端 人才,美国给出的条件让很多人无法拒绝。


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对中美两国来讲,谁能争取全球的大多数关键创新人才,谁的优势就更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适应跨国人才的宽松文化氛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移民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包容以及更好的物质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全球科技精英形成吸引力。


基础竞争的另一个关键是走向开源而不是封闭。开源是指科技的底层技术完全公开化,全球共用。比如谷歌能在苹果一骑绝尘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占领手机操作系统70%以上的市场,不是因为本身科技或性能高人一筹,关键是采取了开源的策略,争取到了更多的同盟者,建立了更大的朋友圈。


这里需要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在基础竞争中,不能仅仅依靠国外的开源技术来发展,必须开发建立自己的开源技术、开源平台。当代社会里,具备一定垄断地位的底层技术提供商,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化的公司,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会运行的基础。


美国科技公司过去数十年的成功,导致很多国家的信息、金融、交通甚至安全系统,都运行在美国主导的平台上。一旦发生重大国际争端,平台切断服务,整个通信、金融、交通等都可能瘫痪。这些科技巨头,也成了美国全方位长臂管辖和制裁手段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的科技产业一定要自力更生,拥有自己的基础工具和技术体系,但这些技术体系不是封闭的,而要采取开源策略,争取更多的同盟者,建立更大的朋友圈。开源技术从根本上是安全的,而且对所有的使用者都一样。当中国有了技术需求,中国公司,美国公司,欧洲公司,日韩公司都可以提供,没有谁卡谁脖子的问题。


我们要让全世界最聪敏的头脑沿着中国公司制定的规则去完善技术,哪怕会遭遇冷嘲热讽,哪怕艰难,也要努力变成新问题的定义者,而不是建立在美国科技公司主导的体系上。


以上就是技术市场改革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节目继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