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要介绍《论语‧述而篇》的第21、22、23这三章。
先看第21章,原文是:
子不语︰怪、力、乱、神。
意思是︰
孔子不谈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情。
首先要分辨“言”与“语”这两个字,“言”是自己说话或主动谈起;“语”是与人对话或讨论。在〈乡党篇10.10〉有一章说“食不语,寝不言”,就是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对照之下,意思相当清楚,因此本章说“子不语”,是指孔子不与人谈论或讨论以下四件事,他所不语的这些事,其实是存在的。
古今中外,怪力乱神的事不胜枚举,只是孔子不愿意去谈论或讨论,为什么?因为这些事,我们有时候找不到原因,有时候不清楚理由;有时候是以讹传讹,有时候甚至是欺人之谈。总之,对一般人都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孔子不想谈论这些。
我们分别来看。
首先,以“怪”来说,“怪”是反常的事。
举个例子,在《左传‧僖公十六年》有一句记载,说“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六只鹢鸟退着飞过宋国都城。鸟怎么可能退着飞呢?那是因为风太大了。风速大于鸟速,所以看的人就会觉得不正常,觉得很奇怪,像这样的怪事,讲清楚原因就可以化解了。
其次,以“力”来说,最常显示于军事武力上。
譬如几万人全副武装、士气高昂、步履整齐让人看起来就觉得震撼!《庄子‧外物篇》里面,描写任公子钓大鱼,说他终于钓到大鱼时,白浪涌起如山,海水震荡不已,声如鬼哭神嚎,千里之外听了都害怕。这是描写“力”的生动篇章,当成小说看看可以,多谈何益呢?
再就“乱”来说,是指悖乱造反的事,听了让人不安。
最后,以“神”来说,这个“神”是指神异的或灵异的事件。
譬如《墨子》书里面讲究爱人,如果不做的话,鬼神会来处罚。它在〈明鬼篇〉举了几个例子,描写受害者化为厉鬼,为自己报仇的事,这种事可能偶有所见,未必真的是如此。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受害而死,可以化为鬼来报仇,如果这是普遍的情况,天下还需要法律,需要法官吗?天下还会有人敢犯罪害人吗?但是,如果害人者侥幸没事,就表示他没有害人吗?像这些事情不论真假,对百姓实在毫无益处,所以特别要留意的是,这个神是指灵异事件。
而孔子对于神,合称鬼神的话,他是当祭则祭,祭神如神在(〈八佾篇3.12〉);他敬鬼神而远之,是要专注于为民服务的事(〈雍也篇6.22〉);他称赞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篇8.21〉)。这些跟本章所说的子不语的“神”不相干。
接着看〈述而篇〉第22章,原文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章,在我们前面〈里仁篇4.17〉讨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那一章时(第50集),已经一并介绍过了。这说明孔子不但学习古代经典,他也向生活世界的一般人学习,同时注意到别人的优点,认真去学;看到别人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如此一来,德行方面一定日起有功。
最后看〈述而篇〉第23章,原文是: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意思是︰
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这话的背景,是他在59岁周游列国途中,在宋国发生的事。
孔子当时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途经曹国、宋国,他在宋国时,与宋景公会面,对宋司马桓魋有所批评。桓魋骄横奢侈,当上司马之后想要不朽,就派人制作巨型的石椁,由于施工艰钜,工匠们都累病了,孔子看到工匠们疲累不堪的样子,不禁生气说:与其他这样奢侈,不如教他死后早些腐烂。
这话传到桓魋耳中。
孔子暂居的旅舍,有一棵大树,他常与弟子在树下讲习礼仪,讨论问题。一日,见桓魋带兵追来,孔子及弟子们赶紧逃出边境,桓魋怒气未消,砍掉大树!
这时候,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确实是一次惊险的过程,孔子周游列国时,两度遇到生命危险,这是一次;另一次是在匡城(〈子罕篇9.5〉),将来再说。两次的共通之处,是孔子所说的话中,都提到了天,我们也依此判断,孔子周游列国,在他个人是在顺从天命,所以才会在危急时,把天抬出来作为靠山。
依本章所载,孔子这一次说的关键语是“天生德于予”这五个字,后面的“桓魋其如予何?”则与另一次所说的“匡人其如予何?”类似。
那么,“天生德于予”是什么意思呢?以下分三点来说。
第一、孔子的德行修养很好,这是他长期努力的成果。问题是,人为什么要修养德行呢?修德是高难度的事,从约束自己开始:说话谨慎、行动敏捷,真诚待人、择善固执,念兹在兹、利仁安仁,持之以恒、止于至善。这么做一定有明确的理由。
第二点,所谓“天生德于予”,这里的“生”这个字,并非生而具有的意思,因为若是生而具有,则应该人人皆有,不可能是孔子所独有;“生”这个字,是指来源而言。意思是: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天,我是不会修养德行的,现在由于相信天,我修养德行有成效了,这种德行必定在人间产生作用,而不会莫名其妙让坏人杀了我,使这一切归于幻灭的。
第三点,简而言之,孔子相信天命。天命给人的是向善之性,人只要真诚,就会由内而发,要求自己行善,行善的过程就是修德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修德的根本理由是人性向善,而这样的人性源自于天,所以可以说“天生德于予”。
至于一般人,修德而不明白天命,则他的德没有根源,他也不可能想像“杀身成仁”之类的行为,因此,孔子在宣称“天生德于予”的同时,也考虑到实际的状况,他就立即与弟子们分批逃出宋国边境。他不会因为相信“天生德于予”就轻率面对生命的威胁;他也不会因为真正遇到危险就放弃对天的信念。
如此理解本章,或许比较完整。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未见圣人与善人。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老师对天命讲了最多的一课,对天命还是不能透彻了悟,还有止于至善会有什么样的描述?学习和悟性都尚浅,带着疑惑向前走。一想到老师,老师的老师孔夫子,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周公,他们都那么笃定,自己也会充满信心
孔子不会因为相信“天生德于予”就轻率面对生命的威胁;他也不会因为真正遇到危险就放弃对天的信念。
“天生德于予” 你对人有多大力量,天对你有多大力量,世上万物都是天生的,总要替天来保护,吃天的饭,给天做活,就是天之分身,能舍身救世的人,他的命与天一般大(善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谢谢老师
人若能远离社会上的“怪力乱神”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胸中没有成熟的智慧、理性的判断以及高度的自制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也应正是弟子们推崇老师孔子的地方。
老师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学习不仅限于古代经典,他还谦逊地向世俗世界的一般人学习,注意别人的优点就加以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如此一来,在德行上必定是日起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