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述而篇7.27-7.29〉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78集〈述而篇7.27-7.29〉择其善者而从之

00:00
09: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们要介绍《论语述而篇》的第272829这三章。


先看第27章,原文是:

子钓而不纲(gāng),弋不射宿(yì bù shí sù)


意思是︰

孔子钓鱼时,不使用绑着许多鱼钩的大绳;他以附带生丝的箭射鸟时,不射在巢中休息的鸟。


本章所说,是孔子的休闲活动,应该属于他所谓的游于艺”(〈述而篇7.6)的范畴。人不可能在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也就是再怎么专注于修德讲学,也不能没有运动锻炼与休闲娱乐的安排。


《易经》有个恒卦(32),谈到的两面:一面是不易之恒;另一面是不已之恒。所谓不易之恒是指不改变,包括不改变做人的原则,坚持求道行仁,这类似我们常说的择善固执,不能有丝毫妥协;但是所谓的不已之恒是指不停止,像日月交替,四季运行,其中有合乎规律的变化,必须不停止地变化下去。如此,变中有常;常中有变,才是真实的人生。


恒卦的秘诀是杂而不厌,在安排生活内容时,交互安排不同的活动,就不至于厌倦了。本章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孔子有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呢?

一是钓鱼。


古代生态环境没有什么污染与破坏,河流中鱼类甚多,原文提及的钓而不纲是一般人使用钓竿来钓鱼,轻松自在,乐在其中;是使用一根粗绳子,上面绑着许多鱼钩,一次可钓好几条鱼,这就好像把钓鱼当成副业来兼差了,谈不上什么乐趣。

第二是射鸟。


是箭后附着生丝的箭,生丝的作用是,箭一旦射中鸟,生丝会把鸟卷住,使其坠落到地面,如此可以免去搜寻的麻烦;宿是在巢中休息的或哺育的鸟。射箭是六艺之一,也是男子作战的重要能力,射鸟也可以算是一种训练。


再看〈述而篇〉第28章,原文是: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zhì)之;知之次也。


意思是︰

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本章有三个重点。

第一、是孔子批评有些人自己不懂却去创作,那么不懂时,该怎么办呢?

在〈卫灵公篇15.11〉,颜回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就把他所知古人最好的办法列出来,让颜渊去参考,如夏朝的历法,商朝的车子,周朝的礼帽,以及好的音乐等等。这是给最好的弟子的建议,显示孔子可以采集众善,而不必自己在制度上出什么主意。


第二点,如果真的需要创作或制作某些制度,该怎么办呢?

此时,就靠多闻与多见了。在多闻方面,这是第二次看到择其善者而从之了,前一次是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篇7.22)的时候谈到。人,如果凡事都靠自己去体验,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多少东西;如果别人说的,你通通听进去,那也可能无所是从,最后还是办不成事,所以要善于选择,并且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在多闻方面,也可以包括从书本上读到的材料。


其次,还要多见,这是指亲眼所见,有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亲自看到了,印象更为深刻。接着要识之,要记在心里,然后自己做事就更有把握了。


最后,孔子说了一句知之次也意思有些模糊,如果这个是知之次,那什么是知之至呢?


这里可以参考〈季氏篇16.9〉谈到对知的分辨,说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此,闻见知之属于学而知之的一种,并且,其中所谓的知之,是指知道人生正途而言。


如此,本章的意思就比较清楚了,孔子谈的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要明白道理才去实践,若是不明白,就要多闻多见,善于选择并牢记于心。


最后,看〈述而篇〉第29章,原文是: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xiàn),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

互乡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


本章可能是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的小插曲。

他带着弟子们,来到互乡这个地方,互乡大概出过一些事,让人觉得当地的百姓很难沟通。这时,一个童子来见孔子,孔子居然接见他,弟子们为此深感困惑。


困惑的理由,可能有二:一是当地的居民既然不易沟通,又何必有所来往?第二,老师说过:十五岁以上的人,他没有不教诲的(〈述而篇7.7)。但童子是未满十五岁的孩子,老师为什么又接见他呢?其实孔子的话,说,他要教十五岁以上的人,在逻辑上,并不表示十五岁以下的人他都不教,还是可以看情况而定的。


既然看到学生们有了困惑,孔子就主动说明他的做法。

他的意思有两点。


第一、不管年纪大小,他来找我,应该是听说我可以提供关于人生的建议,这表示他有上进心,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鼓励都来不及,又怎能拒绝他呢?即使互乡的人风气不良,也不必怪罪每一个人,何况是对一个孩子呢!


第二点,他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看在他以整洁表示尊敬之意,我也以礼貌态度接见他,与他谈话。至于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又有什么好追究的呢?


孔子是有教无类”(〈卫灵公篇15.39)的老师,总是给学生改过自新,奋发上进的机会。他说过一句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15.30)。现在,如果有个年轻人听了孔子的话,愿意改过迁善,孔子不但不会拒绝他,还会举双手来欢迎他呢!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孔子对待互乡一个少年的态度,真实地体现出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与他善解人意及平易近人的仁者情怀。

  • J之大盗

    孔子才是有恒者,才是真善人,大圣人👍从小事上的艺德到中事上人德(待童子),到大事的教化世人,令人敬佩啊! 学习圣贤之道,先找自己不是,还能从心里认不是,这样才能成己成仁🙏 谢谢老师

  • 听友240997361

    孔子教出72贤是因为学生不是为名与利而跟随,因此没有贫穷与富贵和年长与年幼的阻碍,因此君子的追求之道是真理的追求之道

  • 听友240997361

    我想问古文或经中的灵是如何保留下来的?老子和孔子当时都是非主流,后世封神封圣却又在文化中渐渐失去了神圣的灵性?

  • 听友240997361

    那个孔子听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儿,是不是最古朴的音乐洗涤了战乱年代的沧桑,再次激活他人类大同(少者怀之,老者安之)的信心

  • 听友376468418

    孔子他说自己与别人不同,他是通过后天多方学习,多听多看,再经过审慎思考之后所选择出来的善知识才敢应用于人生的实践中的。这种由后天学习所得到的知识也几乎是能够达到了像是类似于“生而知之”的程度了。我们由此也能进一步了解孔子是如何慎重地走在人生的正途上的,他是择善而从之的。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