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集《述而篇7.1-7.2》尽好本分无杂念

第69集《述而篇7.1-7.2》尽好本分无杂念

00:00
10:5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尽好本分无杂念。


我们要介绍《论语述而篇第七》的第1章、第2章。


先看第1章,原文是: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意思是︰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

在孔子以前,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蕴藏了丰富的智慧。孔子生在春秋时代的乱世,如果想要了解社会问题,想要找到人生意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

孔子两次说他好古,爱好古代文化。在本章之外,另一次也在〈述而篇7.20〉,背景大概是,别人发现他的博学多闻,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就有传言出来,说他是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有知识的。对此,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本章,孔子关于自己的知识与作风,说得更完整了,他指出以下三点。


第一、述而不作,他只传述而不创作。

首先,对于传统经典,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把古代六经的精华,传述给弟子及后代,他并没有创作或写下自己的思想。

其次,对于礼乐制度,他同样是述而不作,这一点可以参考《中庸》第28章,所谓的,要有帝王之位与圣人之德,像周公那样,才可以作礼乐。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孔子虽然自己未曾写下著作,但是他承先启后、温故知新,构思了一套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透过言传身教,留下了像《论语》这样的材料,以及在其他学者著作中的吉光片羽。


譬如《孟子》书中,引述孔子的言论有二十九处,其中只有八处出自《论语》。可见除了《论语》以外,古代典籍中,孔子的言论还有不少留下来可供参考的,由此形成了孔子本人的思想体系,也即是他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篇4.15〉;〈卫灵公篇15.3),进而建构了儒家学说的基本观念。


本章第二点,是信而好古

孔子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所谓相信,是指相信传统典籍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学习、实践、传授并继续发展下去的!因相信而爱好,所以才有《中庸》第30章所说的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也就是:他远承并讲述尧、舜的理想,取法光大文王、武王的德政。


本章第三点,说窃比于我老彭

来说自己,是谦虚之词;说到,则表示亲近。孔子是殷人后代,老彭是殷代大夫,事迹不可考,他的作风大概正是孔子这里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接着看〈述而篇〉第2章,原文是: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本章表面看来很简单,但解说起来却是争论不休。孔子说了三件事,然后说何有于我哉


先看这三件事。

第一、默而识之,默默存思所见所闻。

(shì),在这里念为识(zhì),就是把念过的东西记住,记下来。孔子念书确实记住了很多东西,我们在介绍〈为政篇2.4〉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一系列讲义中,说过:当时的人,遇到难解之事就去请教孔子,像井中挖出的怪物、城墙中拆出了人骨、射下大鸟的箭等等,孔子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或电脑,可以立即说出答案为人解惑。他的记忆力让人惊艳,这就是默而识之的功夫。


第二点,学而不厌,认真学习而不厌烦。

这一点对于好学的孔子,完全没有问题,前一章才说过孔子信而好古,他对古代文化是好古,敏以求之的;他描写自己是发愤忘食,是为了什么而发愤忘食呢?应该就是为了学习。若非爱好学习,如何能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为政篇2.11)这样的话呢?


子贡在回答别人,有关孔子在那儿学习过的问题时,说得很好: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子张篇19.22)


再看第三点,诲人不倦。

身为老师,孔子有教无类,他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述而篇7.7)有些孩子未满15岁,有心来学,他也愿意开导,如〈述而篇〉再稍后有一章(29)谈到互乡难与言,童子见(xiàn),门人惑;颜渊说,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他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八章,学生直接请教有关的问题,他的回答各不相同,同一位学生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都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而有所不同。若不是高度的教育热诚所引发的耐心与爱心,是做不到这些的!事实上,〈述而篇〉稍后,也记载孔子自认为是诲人不倦的。


总结以上三点,可知孔子所列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都一直在做,并且做得不错。那么,他最后所说的何有于我哉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参考三种解释,再说第四种正确的解法。

第一种解释,把何有于我哉说成何者能有于我,也就是: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哪一点呢?说,这是孔子以此表示谦虚,但孔子明明都已经做到,并且自己也说过清楚的见证,他又怎么会故作谦虚呢?孔子是实事求是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篇2.17),他不会以此表示谦虚的。


第二种解释,把何有于我哉说成何难于我哉,意思是:这三件事,对我有何困难呢?如此一说,好像孔子在自我吹嘘,在向别人炫耀。但是,这实在不是孔子的作风,孔子何曾向人吹嘘过,炫耀过?


第三种解释,把何有于我哉说成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这种解释的优点是:不说这三件事是困难还是容易,而说孔子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要一直如此努力。


上述三种解释,也许各有依据,但都错过了一个重点,就是《论语》并未指明,本章孔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说的。任何人说话,都有特定的情境,孔子说这三件事时,应该是他全副心思放在上面,他做到了身为老师所应该做的这三点。

然后呢?何有于我哉是说:这三点都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何有于我哉?这里说其他的一切才是重点。


我来说明一下。

在尧的时代,天下太平,有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击壤歌》前面四句,所说的是:我们老百姓好好工作与生活,尽好自己的本分,然后呢,帝王威权与我有何关系呢?于我何有何有于我,意思一样。


譬如在清代所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其中所引的《击壤歌》就写成帝力何有于我哉?因此,孔子本章所言,也是有类似的架构,也就是,做到这三件事,其他一切与我有何关系呢?意思是:谁得君行道,谁升官发财,谁得享高寿;这些,与我有何关系?


另外,在〈子罕篇9.16〉。孔子另外又提到了四件事,而结语也是何有于我哉?也是意思相同,我们将来会做进一步的探讨。这一集的主题是:尽好本分无杂念,其义在此。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孔子的忧与淡定。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治人事天

    同学们!大家千万不要把傅老师的这个课等闲视之!我们是多么愚昧啊,如果不认真听那将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岂不痛哉! 分享一段傅佩荣先生最新的谈他讲论语不简单的感受

    治人事天 回复 @治人事天: 好好学

  • J之大盗

    孔子的天命是,教书成道,助人学道,一心一意尽心尽力,所用之心是天地之心,所做之事是大同之事,所以自有天相助,才彌苦彌难,万古不朽。谢谢老师

  • ASlowSong

    尽好本分,还要做到心无杂念。

  • ASlowSong

    默而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