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自卫队正在试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系统。日本防卫省今年3月与提供该服务的代理商签约,将天线等通信器材配备到陆海空自卫队。除了十余处基地和驻扎地,还在训练中使用,以验证是否存在问题。报道称,对日本防卫省来说,使用近地轨道民用卫星网络,这还是第一次。防卫省本年度还计划与其他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确认通信性能后,最终判断是否正式使用。
《读卖新闻》把日本自卫队使用“星链”系统的原因,推给中国和俄罗斯。报道称,中俄两国可以使用装置从地面对其他国家的卫星进行电波干扰,日本使用“星链”,是为了强化军事通信能力。此类系统要发射多颗卫星,即使其中几颗被攻击,整体网络也不会受到影响。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目前的“星链”系统是一套卫星通信系统,适合应用于哪些场景,首先要看,它相比现有军用通信卫星具有哪些优势。张学峰认为,“星链”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大型通信卫星,有以下优势:
首先,是天线尺寸较小。由于“星链”卫星主要位于550公里甚至更低的近地轨道,对地通信的功率衰减较小,而且使用了波长较短的卫星,可使用很小的终端天线进行通信。
其次,“星链”星座抗毁、抗干扰能力较强。作为一款民用卫星,它主打低成本,相对于军用卫星而言,理论上不会应用过于复杂的抗干扰技术。另外,其位于近地轨道,相对于位于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高度的通信卫星,更容易遭到反卫星武器的攻击。
目前很多国家装备有针对卫星的大功率干扰系统,可直接干扰数量相对有限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上行线路。但“星链”系统计划发射1.2万颗卫星,最终可能拓展到4.2万颗,目前已发射超过4000颗,某一点上空可动态保持一定数量的卫星,其星座运行比较复杂,干扰起来也更具难度。
在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传统的用于干扰通信卫星系统的电子战系统,似乎对“星链”作用不大,又由于其数量庞大,对其进行硬杀伤,成本和难度都很高。
第三,使用起来相对经济。尽管整个星座的建造、发射、维护成本非常高,但一国军方如果仅作为用户租用卫星的通信服务,那么相较于自己发射大型通信卫星或建设近地轨道的巨型星座,是十分便宜的。
不过张学峰也表示,军方用户通常对保密、安全、抗干扰要求非常高,使用自己不可控的通信服务,存在一定风险。基于上述几个特点,日本自卫队也好,美国也好,主要将“星链”系统用于小型平台、无人平台、地面分队的通信,而大型空中和海上平台,会将其作为备份通信手段。
《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对《环球时报》表示,日本通过买票上车加入“星链”计划,可以使用相关通信服务,同时借助“星链”也可享受到美国的资源,因为如果美国军方的太空资源接入“星链”,那它就如同一个网络枢纽,美国乃至更多的北约国家也会像日本一样要使用“星链”作为一个基础平台。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在某种极端情况下海底光缆被切断,“星链”可能就成为全球互联网为数不多的服务提供商。如果“星链”被视为未来的重要军事资产,美国可能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军事潜力的高可靠性通联服务提供给自己的盟友,包括北约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盟友。美国可通过“星链”实现太空资源的盟友内共享模式,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只要提供“星链”终端,美国就可以对盟友开放一些侦察卫星、预警卫星的资源权限。而且日本等盟友侦察到什么信息,通过“星链”系统进行传输,美国从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共享”。
王亚男强调,中国要对低轨道卫星星座相关技术持续跟进,因为不知道相关技术会衍生出什么。比如在科幻式想法中,随着技术进步,是否可能在低轨组建一个“反导障碍物群”,这也是对“星链”未来军用能力的猜测之一。因此,我国也必须了解在这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化,会对军民用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要对“星链”卫星星座,在未来出现敌对化或纯军事化有相关的预案与技术进行储备。
前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