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起床的院士

凌晨四点起床的院士

00:00
08:01
2008年,一个86岁的老人,突然摔倒在工地上。去医院才发现,是脑溢血发作。医生慎重地告诉他:“你不可能站起来了!”面对医生的诊断,他却倔强地想:“别人一天4小时,我就一天8小时。但是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热爱的建筑领域。”
我们都知道,脑溢血发作后摔倒,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半身不遂者,比比皆是。然而,被摔之后,这位老人竟然不可思议地通过持续训练,恢复了走路,还能握笔写字!看他这么强悍,有人竖起大拇指说:“人狠起来,连疾病也要让步!”这个狠起来,连疾病都要让步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这个人,你可能不熟悉,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却说:“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我认识吴良镛。”吴良镛,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1922年,吴良镛出生在南京。小时候的他,就对各种房子,充满好奇。有时候,他盯着房子看,一看就是半天,专注到忘我的境界。你专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看房子太久之后,小小的他就跟外公说:“我长大了,想当建筑师。”然而,年迈的外公却以为,建筑师就是“泥瓦匠”这种不入流的工作,很不以为然。



南京沦陷时,他流落到了重庆。高考那天下午,日军空袭重庆。顿时,机枪、炮弹扫过来,人间变成火海。大火烧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下雨,才熄灭。到处都是被烧成灰的房屋,空气中也弥漫着悲伤的气息。那时,年轻的他,非常气愤日本人的暴行。没有房子,人住在哪里啊?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一名给老百姓造房子的建筑师!



1946年,在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推荐下,他赴美国深造!当梁先生一纸书信到达,在美国小有名气的他,二话不说,立刻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此后,他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市规划设计、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等重要建造工程!



1984年,62岁的他,卸任了行政职务。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已经可以躺平的年纪,子孙绕膝,栽花种草,何乐不为?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对他来说,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那时候,北京的菊儿胡同改造。因为人口密集,危房交错,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作为专家,吴良镛受邀,进行整改。六七十岁的他,不顾个人身体状况,一次次深入现场,采集数据,早起晚归。终于,在一次次推倒又一次次重新构想之后,提出了“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这种以适宜居住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思路,让大家眼前一亮。



这次胡同改造,让他名声大噪!1993年,他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这个重要奖项。1995年,他成了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给了他!很多人惊叹,他为什么能这么了不起?



我们不知道的是,即便已是高龄老人,为了得到更多时间,他竟然每天凌晨四点,当天还没亮,大地沉寂,万物还在沉睡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伏案工作!工作两三个小时之后,稍作休息,他再去研究院上班,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在清华大学,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个拉着拉杆箱的满头银发的老人,穿行其中。大家会不时地会投来惊奇的目光,好奇这个拉着拉杆箱的老人。有人甚至怀疑,他难道要离家出走?殊不知,这个老人就是大建筑家吴良镛。原来,为了方便携带书籍和工具,他就自己特制了一个拉杆箱,经常拉着装满书的箱子,奔赴图书馆和各种工作现场!



这个勤奋的老人,对建筑有着虔诚的信仰,在他眼里:“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要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那样的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要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为老百姓设计房屋,才是他最崇高的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追求,一个小泥瓦匠,才成了真正的建筑大师!



70年前,林徽因就评价他是:“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在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了少有的坚强!”他的一生就是如此刻苦,如此勤奋,又满怀激情!2016年,他还写下一副对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年迈豪情未已。”一个百岁老人,尚且老当益壮,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加不能躺平!只要我们不愿躺平,前方就有宽广的出路!



如果你没有机会见到洛杉矶凌晨四点半的太阳,你也应该了解这位凌晨四点就起床工作的老人!满头银发,依然奔跑在奋斗的路上;老骥伏枥,却对诗和远方依旧充满渴望!有这样的豪情在,生活再难,都可以充满精彩!“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少年心。”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时间不会偏向任何人;但是,只有足够努力、足够拼搏,我们才能获得命运的奖赏!



愿你在追梦的路上,也做一个早起的奋斗者!新的一天,加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