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56:同理心是催生“利他行为”的源泉

《社会心理学》156:同理心是催生“利他行为”的源泉

00:00
08:42

趣味导入


有一次,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在马车上和另一名乘客讨论起利他主义这个哲学问题。林肯认为,自私自利能够引发所有的善行。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母猪的哀嚎,她的小猪掉进一片水塘快要被淹死了。林肯让马车停下来,他跳下车跑回去,把小猪救了上来。


他回到马车后,同伴问道:“嗯,亚伯,刚才的小事中,自私体现在哪儿呢?”“当然在保佑灵魂啊,这正是自利的本质!如果我刚才径直走过,扔下痛苦的还在担心其孩子的母猪不管,我就一整天不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我刚才救小猪只不过是为了安心,你难道不明白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由利己主义所引发的利他行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利他主义。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通过之前的学习,现在的你应该知晓了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利他主义的解释存在相似性。每一个理论都会引出两种亲社会行为: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和无条件的帮助,它们分别在三个互为补充的层次上进行了论证。如果进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基因的倾向性应该能在心理的和社会的现象中证明自己。


每个理论都言之成理,但又都有推测性和事后解释的嫌疑。当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已知的事实入手,通常会推测出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一种“互惠规范”,或者推测进化起源来解释这些事实时,我们可能仅仅是以命名代替解释,“行为的发生是因其生存功能”的观点则很难证明真伪,“事后诸葛”总是很容易让人认为“事情本应如此”。


如果我们能把任何可以想到的行为在事后将它解释为社会交换、规范或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这些理论就很难被证伪因此,每个理论的任务是提出一些能让人们可以检验的假设。


一个有效的理论也应该能提供一个一致的结构,以此概括各种各样的观察结果,在这条标准下,三个利他理论都应获得较高的评价,它们都为我们解释人们的帮助行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视角,无论是持久的承诺还是自发性的帮助


真正的利他主义


在美国密歇根州荷兰镇,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府一直与成千上万的雇员有一个合作,那就是雇员需要每年捐出税收利润的10%。但有一项规定:无偿捐赠必须是匿名进行,匿名捐助者们包括了那些舍己为人的英雄们、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献血者们、那些维和部队的志愿者们。


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到底是出于毫无私利去关心他人的目标,还是混有自我获利的动机?比如获得奖赏、避免惩罚和愧疚,以及缓解压力?


助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助人者感觉良好,所以丹尼尔•巴特森,一生都在研究是否存在真正的利他行为。巴特森的理论认为,我们帮助他人的意愿同时受利己和无私的影响。某人的不幸会引发我们的痛苦,既会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景,也能驱使我们提供帮助,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


巴特森和马里奥•米库利茨主持的依恋研究小组认为,特别是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之间存在依恋时,我们便会产生同理心,或者说“共情”。爱护子女的家长会因孩子痛苦而痛苦,因孩子高兴而高兴,这也说明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和残忍的罪犯所没有的同理心。


我们还会对那些我们认同的人产生同理心。19979月,很多人都为英国王妃黛安哪的去世以及其失去母亲的儿子而落泪伤心,虽然这些人从来没有接近过黛安娜,但他们认为通过各种报纸杂志里的文章已经很了解她了。然而这些人却没有为另外一些更悲惨的人流过泪。


如自1994年以来,死于肮脏的庇护所里的或被杀害的姓名不详的近一百万名卢旺达人。我们更容易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产生同理心,而不是正在遭受痛苦的人数;更容易对戴安娜的死感到悲伤,而不是对一个大规模的“统计数字”。遭受痛苦的人数增加,人们的关注反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同情崩溃”,当人们试图在巨大灾难面前调整自己的痛苦情绪时也会发生同情崩溃。


在一场美国棒球比赛中,一名芝加哥小熊队的铁杆粉丝和其他粉丝本能地伸手接了一个界外球,而那个球本来可以让小熊队有机会自1945年来第一次进入世界大赛,阿拉斯的出手导致那个球未能接杀,接着是小熊队的崩溃,阿拉斯本人借酒浇愁,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甚至多年后仍不得不隐姓埋名。


这则报道让很多人难过,但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个无辜受伤害的人会让人失眠,而对几乎同时看到的关于索马里战乱和大规模饥荒的报道却无动于衷?


当我们产生同理心时,我们就会更少关心自己的痛苦,更多地去关注受害者的痛苦。真正的共情和怜悯驱使我们为了别人的切身利益而帮助他们。当我们发现他人需要帮助,并站在他人的立场时,我们就体会到同理心式的关怀。


稍微体验一下别人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增加同理心,哪怕只是体验一点,人们对某种刑罚技术的接受度就会下降。例如,当体验过中度的睡眠剥夺后,人们更可能会说,没错,过度睡眠剥夺太折磨人了。


对人类而言,这种同理心是自然产生的。即使才出生一天的婴儿也会因别的婴儿的哭声而啼哭,在医院的育婴室里,一个婴儿的哭声通常会引发一片啼哭的浪潮。大多数18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一个陌生的成人突然洒落了一只笔或一个衣架,并手忙脚乱地捡不起来时,他会迅速地去帮助陌生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表明同理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灵长类动物也展示了同理心能力。


痛苦和同理心通常会共同起作用,以促使人们对危机做出反应。1983年,人们通过电视看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附近发生了森林大火,大火呑噬了成百上千的房屋事后,保罗•阿马杜研究了人们捐钱捐物的情况,他发现那些感到生气或表现冷漠的人捐得较少,而那些对火灾感到痛苦的人或产生同理心的人捐得更多。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互为补充和完善,它们的结合很好的解释了人类帮助他人的行为。


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真正的利他主义”,同理心和共情是催生“利他行为”的基础,使人们更关注于帮助他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现象,那就是“同情崩溃”。痛苦感和同理心也会发生合力,以帮助人们度过困境。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