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导入
观察生活中那些帮助行为,有的是由于责任感自发的,有的是因为有利益需求而出手的,还有的是因为更简单的原因。比如,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会因为亲缘而选择帮助你,因为你身上有我的基因,我就会帮助你;另外,也有人因为我帮你,你帮另一个人,那个人再帮我而选择帮你,一群人生活在一起时,为了生存,也会选择互相帮助。
而因为亲缘所产生的的帮助行为,在心理学上是对帮助行为的第三种解释——演化理论,我们称之为进化心理学。这种理论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我们的基因驱使我们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机会最大的方式。我们的祖先去世后,他们的基因却得以延续,规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以使它们在未来能继续延续。
就像《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的,演化心理学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丑陋的人类形象,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把它称做人类深刻的、自我服务的“原罪”的生物学性的再现。那些预示个体为了陌生人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基因,是不会在进化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演化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亲缘选择
就像生活中所常见的那样,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因此,能够提高基因存活可能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方式就是为我们的孩子做奉献,相比那些忽视孩子的家长,把孩子的利益看得高于其自身利益的家长更能传承其基因。
进化心理学家指出:“基因靠善待自身来帮助自身传递,即使这些基因存在于不同个体内。”也就是说,基因的利己主义使父母的利他主义占据上风。然而事实上,虽然进化支持人们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自我牺牲,但孩子却不太会为父母的基因存活而去冒风险一因此,父母对其孩子的奉献比孩子回馈他们的要多得多。
不仅仅是父母,其他亲戚也与我们共享一定比例的基因,比如,你一半的基因和你的兄弟姐妹相同,八分之一和你的表或堂兄弟姐妹相同。这种亲缘选择使进化生物学家不禁开玩笑说,他不会为他的一个兄弟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却会为3个亲兄弟或9个表兄弟做岀一些自我牺牲。
因此,进化生物学家们一定不会对基因相关性可以预测帮助行为感到惊奇,也不会对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明显地更愿意互相支持而吃惊。正如在一项游戏实验中,同卵双胞胎被试者中愿意与另一个合作以便在赢钱游戏中能与对方分享收获的人数是异卵双胞胎的1.5倍。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血缘的推定太过绝对,因为我们不会在做出帮助之前先计算基因的相关度,但心理学家想说的是,帮助近亲是我们的本性,也是文化,比如多伦多猛龙队的卡洛斯•罗杰斯为了捐献一个肾脏给他的妹妹而自愿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人们为他无私的爱而喝彩。但像这样的帮助近亲的行为并非完全不可预料:真正出乎我们意料(因此也敬重)的是那些舍身救助陌生人的行为。
当然,共同基因也不仅仅存在于亲属之间,我们还和很多人拥有共同的基因,如与非蓝眼睛的人相比,蓝眼睛的人共享特定基因。你可能会问,我们要怎样分辨出那些基因与我们最为相近的人呢?就拿蓝眼睛的例子来说,其中一个线索是外表的相似性。同样,从进化历史来看,与外国人相比,人们与邻近的人共享更多基因。
那么,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是已注定我们会有所偏向,对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和邻近的人做出更多帮助行为呢?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这是自然灾害和其他生死抉择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得到帮助的顺序,这就符合了进化心理学家的逻辑。当本群体成员遭受痛苦或折磨时,我们的同理心会更强,而对对手或外群体成员甚至会表现得幸灾乐祸。助人总是发生在家附近。
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亲缘保护还决定了种族的群体内偏好,这正是历史上和现实中数不清的种族冲突的根源研究者认为,亲缘选择是“社会文明的敌人。如果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被引导去……偏爱他们的亲人和部落.那么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将非常有限”
互惠
因为基因的利己性,我们同样可以预测互惠行为。生物学家认为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它期待得到回报。也就是说付出者希望日后成为收获者,不做出互惠行为则会受到惩罚。正如历史上那些骗子、背叛者、卖国者之流会普遍遭人唾弃。
在那些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互惠能最好地起作用,因为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能常常看到自己帮助过的人,比如群居的雌性狒狒与同伴们相互照料并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她们可以获得很多繁殖优势,她们的后代也更多地存活下去。
又比如一只吸血蝙蝠如果一两天没吃东西,超过60小时就会饿死,它会要求同住的得以饱食的蝙蝠吐出些东西给自己吃,而同住的蝙蝠也愿意这样做,即使它会比受助者更快地感到饥饿。
但和人类社会相似的是,这样的帮助行为只会发生在相熟的且同甘共苦的同住者当中,而那些只索取不给予的,以及那些与可能给予食物的蝙蝠没有任何关系的蝙蝠就会挨饿。可以说,交朋友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偏远乡村的互惠行为比大城市中更多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因为互相关心的共同信念容易在小的学校、城镇、教堂、工作团队、宿舍形成。而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更不愿意转达电话留言、处理那些被寄错了的信件、配合访谈者、帮助走失的儿童,以及做一些其他小的善事。
群体选择
相同的基因和相熟的关系可以激发帮助行为,那么在基因竞争中,如果说个人的自私性必然会获益,人们为什么还会帮助陌生人呢?为什么还会帮助那些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回报的人呢?是什么使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手榴弹?
达尔文认为,其中一个答案是群体选择,也就是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相互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得更长久。来自群居昆虫的行为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理论,它们的机能如同身体中的细胞,蜜蜂和蚂蚁为了自己族群的生存会忘我地劳作。
从最低程度上说,人类的内群体忠诚会通过牺牲自己来支持所谓的“我们”。研究者指出还存在另一个非互惠利他主义的基础,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伦理和宗教规则,它们能阻止指向自私的生物性偏好,像“爱人如爱己”这样的戒律训诫我们要兼顾自我和群体,这样才能有利于群体的存活。
还有一个相似的论断是:“让我们尽力去宣扬慷慨和利他吧,因为我们天生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自私的基因是怎么回事吧,因为这样我们至少能有机会颠覆其设置,这是其他物种无法企及的。”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讲到了烟花心理学,这一理论包括一是亲缘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基因对帮助行为的影响;二是互惠,付出者总是期待得到回报;三是群体选择,为了自己的群体可以长久的生存下去,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会做出牺牲小我保全大家的无私行为。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