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临终前,向华国锋提出一个特殊遗愿,邓公得知后感慨万千

刘伯承临终前,向华国锋提出一个特殊遗愿,邓公得知后感慨万千

00:00
05:05

刘伯承晚年因双目失明和腿疾的影响,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并且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1986年,这位身经百战的“军神”,生命走入了倒计时,在他临终之前华老曾亲自探望,刘伯承对他说出了人生中的最后遗愿。

后来,华老将刘伯承的临终遗愿转告给了邓公,当时已经82岁高龄的邓公听后感慨万千。早在战争年代,刘伯承和邓公是一对著名的“黄金搭档”,二人在工作中彼此信任,在生活中互相敬重,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身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他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抗争精神。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虽身为农民,但却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他的谆谆教导之下,刘伯承5岁便被送入私塾读书。

刘伯承接受过新式教育,继而深受新式思想的熏陶,这也让他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旧制度对百姓的毒害。而他本人也不甘心一辈子埋没于耕种,于是在1911年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寻找一条可以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3年,对于刘伯承而言,堪称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年他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再次负伤,在后方接受治疗期间,结识了同为四川老乡的杨闇公和吴玉章,在两位共产主义先驱的熏陶下,了解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此后,刘伯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党的思想,亲赴北、上、广实地考察,最终坚定了加入我党的决心。

1926年,刘伯承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地加入我党,自北伐战争至解放战争等多个重大历史转折期,他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还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刘伯承的“功劳簿”中,有一个人非常关键,他就是“刘邓”之一的邓公。二人相识于1931年,当时邓公因受到博古的错误批评而被撤职。后来,在王稼祥的帮助下,才重新调到军委任代理秘书长,而彼时刘伯承正是总参谋长,二人在工作中有诸多接触。

刘伯承比邓公大12岁,二人相识那年邓公才34岁。他对刘帅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认为他是一位忠厚和蔼的长者,而刘帅也十分欣赏邓公,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工作上配合的非常默契。

邓公曾远赴法国留学,而刘帅也曾是苏联“伏龙芝”的高材生,这让二人拥有很多共同语言。1938年1月,邓公被调入129师担任政治委员,他和师长刘伯承搭班子工作,此后从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在长达13年的合作生涯中,二人成为了密不可分的“黄金搭档”。

无论是在129师还在“二野”期间,很多部队的老同志们,都对刘帅和邓公之间的珠联璧合赞叹不已,他们甚至在背后编了一套话:“刘离不开邓,邓也离不开刘,真乃是刘邓不可分!”

1958年,刘伯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此后一直身居“闲职”。而十年特殊时期,邓公曾先后两次被“落起”,这两位老战友始终惺惺相惜。刘帅晚年时身体一直不好,这也让邓公十分忧虑。

1986年,刘帅再度因病入院期间,在华老探望他时,这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军,对华老说出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希望在我死后,能让邓公为我主持追悼会。”同年10月7日,刘帅因病溘然长逝,邓公携夫人和子孙最先到达刘帅灵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28588915

    许世友由南京军区换防到广州军区。吴忠是越战的副总指挥。

  • 听友328588915

    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晚年多病,主要在家休养。刘伯承1926年入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刘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是文凭最高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