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军委下达一命令,邓小平感慨:没人比毛主席更懂领军艺术

73年军委下达一命令,邓小平感慨:没人比毛主席更懂领军艺术

00:00
06:16

1973年12月,我军军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八个大军区的司令员相互对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对调是毛主席在治理国家和军队当中的神来之笔,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军区司令员属于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职务,他们的调动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那么,这八个大军区的司令员是怎样顺利完成对调的呢?又为何要进行对调呢?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军的建军原则是“党指挥枪”,这是一条“三湾改编”时就定下来的原则。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个别人利用自己在军队里的影响,在军队拉帮结派,搞团伙,立山头,最终导致了“九一三”事件的发生。

此外,由于动乱等特殊原因,很多军区的司令员长期呆在一个位置,长期没有调动,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党委和政委失去了制约能力,容易出现“不听招呼”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国家和军队的稳定。

对于个别人的阴谋和当时军队里存在的问题,毛主席早就有所察觉,他在与汪东兴谈话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军队并不纯洁,里面也分派系…我是相信的,不管怎么说,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由此可见,毛主席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下定决心要对军队进行一次大的人事调整。但调整司令员的人选是一件大事,如何调整,以什么方式进行调整,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

1973年初,邓公再度复出,回到北京后,毛主席特意接见了他,在谈话时,毛主席问了邓公一个问题:“现在军队存在一些问题,很严重,特别是几个军区的司令员,长时间没有动一动了,你看应该怎么办?”

闻听此言,邓公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头思索了一会,端起放在自己面前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将茶杯放在了毛主席面前,又将毛主席的茶杯放在了自己面前。毛主席一怔,随即立刻明白了邓公的意思,他微微一笑,说道:“好,你跟我想到一起去了。

”随后,毛主席又分别征求了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的意见,并谈了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老同志的支持后,毛主席开始着手实施此事。

1973年12月,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提出要让八个大军区的司令员相互对调,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看有几个大军区的司令员还是动一动为好.....为什么要动一动?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地方待下去,不好,会油,而且会产生别的问题。”

这一番话让在座的众人明白了司令员的重要意义,纷纷表示赞同。紧接着,毛主席任命邓公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让其负责整顿军队和此次对调的具体事宜,同时告诫邓公,在保持原则的同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当时全军按照地理位置和战略方向设置了十一个大军区,分别是: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昆明、兰州、成都、福州和新疆军区。在这十一个大军区当中,有八个大军区的司令员长时间没有调动,例如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已经干了十八年。

相互对调的事情虽然已经定调,但是毛主席依旧有些不放心,担心有些人会想不通,于是专门召集全军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进行谈话。在谈心过程中,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第一个表态:“坚决服从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

此言一出,在座的其他人员也积极响应。毛主席对此相当满意。随后毛主席指挥大家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雄壮的军歌声在会场久久回荡…

会议结束后不久,随着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沈阳、北京、济南、武汉、南京、广州、福州、兰州这八个军区的司令员坚决听从指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调动,不仅展现出了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也为全军指战员树立了榜样。

此次调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确保了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成为听党指挥的光辉典范,也为军队干部交流调动提供了范例,是一项重要的治军举措。对此,邓公极为赞叹:“毛主席真是厉害!没有人比毛主席更懂领导军队的艺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14226958

    听听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