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刘伯承在北京逝世,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由邓小平主持。
对于这样的安排,很多人都觉得是理所应当,毕竟,当时的邓小平是中央最为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其实,对于邓小平主持追悼会这件事,是刘伯承生前的一大心愿。
有关于这件事,还要从建国后刘邓最艰难的那段岁月说起。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的刘伯承实则已经赋闲,可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发展动向,尤其在动荡时期眼看着昔日老战友们纷纷遭到不测,刘伯承也是心急如焚。
就在邓小平被流放江西后,刘伯承的身体每况愈下,终日闭门不出,唯一的社交便是老友陈毅,直到1972年初,陈毅逝世后,双目失明的刘伯承变得更加郁郁寡欢。
此后,刘伯承日益思念的只有自己的老伙伴邓小平,毕竟,当年人们口口相传的那句“刘邓之间难以加进一个顿号”绝非虚言,哪怕刘伯承越发神智昏聩,他也终究无法忘记“刘邓不可分”的过往。
在1973年之后,刘伯承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重病在床的他,唯一的牵挂便是好友邓小平的安危,他盼望着自己能在死前再和故友叙旧。
1976年,随着动荡岁月的结束,中国政坛也渐渐焕发生机,之后的一天,华国锋曾亲自登门看望刘伯承,对于华国锋曾做出的力挽狂澜之举,刘伯承是非常肯定的,可就在此时,刘伯承最看重的依旧是故友邓小平的未来。
在谈及往事时,刘伯承感慨万千,也提出了自己的唯一一个请求。
“我死后也只有这么一个请求,就是要邓小平回来给我主持追悼会,不然,也不用把我葬入八宝山了,直接让我儿子把尸首扔到荒山野外就行了!”
这个请求看似只是一位老领袖表达晚年愿望而已,可这句话却被当做一条政治消息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刘伯承在为推动邓小平再次出山竭尽全力的表现。
事实证明,刘伯承的这一选择是相当正确的,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后,混乱的局势得以整治,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位“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从战火中走来,带领新中国再度创造奇迹。
只可惜,此时的刘伯承已是风烛残年,这对昔日革命工作的黄金搭档再也无法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这也是两人毕生的遗憾。
直到刘伯承去世之际,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场景,追悼会当天,邓小平带着全家人最先赶到,夫人卓琳见到刘帅夫人汪荣华不免相拥而泣。
邓小平先是给刘伯承三鞠躬,之后久久伫立在老友的遗像前,时间好似静止,邓小平凝望着、深思着,泪水早已打湿了衣襟。
那一天,追悼会现场来了3000多人,几乎在京所有的领导人、军队高级将领都前来送老元帅最后一程,主持追悼会的邓小平看似沉稳,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10月21日,按照刘伯承生前的遗愿,他的子女将骨灰撒向太行山区、淮海大地等处,而尚未从悲痛中走出来的邓小平则写下了《悼伯承》一文,只为总结、怀念、赞扬故友的一生。
正如邓小平的女儿说的那样:“父亲一生都是严肃多、言笑少,他一直很坚强,很少流露心中情感。可他悼念刘帅一文,这样的悲痛深情真的不多见,足以看出父亲和刘帅之间的真挚战友情!”
事实上,邓小平最后为刘伯承做的又何尝是写一篇悼文那样简单?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曾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遭到错误批评,在邓小平的努力下,刘伯承得以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
对于同样经受过误解和非议的邓小平来说,他深知这样的误解对于刘伯承的伤害有多大。
1987年11月25日,我军总政治部、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1958年反教条主义的问题,在为刘伯承同志致的悼词中,党中央已经做了彻底否定!”
1992年,《刘伯承传》问世,邓小平题写书名,至此,他完成了对这段战友情最后的守护!
叫太行(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