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天泉证道四句教

面向实践:天泉证道四句教

00:00
17:05


12 面向实践:天泉证道四句教


您好,我是黄向军。我来继续为您浓缩王阳明《传习录》的思想精华。

上一次,我为您介绍了王阳明54岁提出的“拔本塞源论”,这个思想,是对宋明理学传统“十六字心传”的解读,是《传习录》思想主轴四要点的地基与土壤。这个思想证明,王阳明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王阳明简直就是佛教的禅宗,非常不儒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次,为您聊聊王阳明56岁时所讲到的一个观点立场。第二年,王阳明就去世了,所以,这次所说的思想,可谓全面的反映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甚至,这是他思想的最终高峰。王阳明修建过一个小庭院,院子里又修建了一个小桥,取名天泉桥。他经常在桥上,跟自己的学生问答。这次所说的小故事,发生在天泉桥上,由于特别重要,所以后人称之为“天泉证道”。

在这个故事中,王阳明两个重要的学生在现场,一个是钱德洪,也就是《传习录》这本书的定稿主编,另外一位,名叫王龙溪,也被称为王姬或王汝中,文献中称之为汝中。

当时,钱德洪和王汝中两个人,对王阳明的一个思想有不同意见。王汝中认为,咱们老师讲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这四句话,我有不同意见。钱德洪问,啥个不同意见呢?王汝中说,咱老师说,心灵的本体,你我内在的精神现象,让你我作为人类这种玩意,活在天地间,这是天地之间的规律造成的。规律就是规律,所以,人类的所谓善恶,对规律而言,理所当然无所谓善恶。所以,对“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我是同意。

可是,既然你我的精神现象本质上无所谓善恶,那么,你我精神现象活动的现在当下,也就是所谓的“意”,注意力的“意”,意念的这个“意”,怎么就判定它是“有善有恶”的呢?你我的心灵之所以诞生,是天地规律运转的结果;你我心灵本身、精神现象本身的运转现状,也是遵循规律运转的结果啊。明明都是规律的结果,既然把心灵看做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你我精神活动的当下,那也同样是无善无恶的嘛,谈不上有善有恶嘛。

类似的,这个你我精神活动的当下现状,从你我主观的角度上来讲,你我对世界的认知当下,就像一面镜子似的,映照出整个世界。这个映照世界的功能,这个精神现象在你我主观中让自己看见了的效果,当然也是规律运转的结果,所以,也谈不上善和恶的问题嘛。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句话中的“知”,也是无善无恶的。

进一步地,如果说到认知与行动共同构成的人类实践。在生活中,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处理各自人生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不同事件,因为你我各自的“意”,因为你我各自的“心”,因为你我各自的“知”。总之,人生的行动,也是生命规律运转的结果。所以,如果一个人,按照人这种动物本身的规律去运转、去行动,这是规律运转的结果,同样谈不上所谓的善恶伦理嘛。本质上,人类的行动,也是无善无恶的嘛。所以,老师所讲的“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也不对。

总之,“心”是无善无恶的,“意”是无善无恶的,“良知”是无善无恶的,“格物”也是无善无恶的,所以作为老师的好学生,我要追求真理,必须大胆质疑老师的观点。以上,是王汝中的看法。

钱德洪说,你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我同意老师的看法,不是因为他是老师,而是他所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你看,咱们这些活着的人类,你我都有习惯,都有习性,不能说,你我懂得了生命原理就没了这些习性、习惯吧。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伦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总不能视而不见吧。你我遵循你我的喜好或者不喜好去行动,这种情况,当然是遵循规律在运转。可是,遵循规律在运转,就没了善恶好恶这些生命现象了吗?如果用现代大白话转述钱德洪的想法,那么可以简单粗暴地讲,人类的生命,潜意识也是规律,但潜意识促成的行为习惯,并不全部都是有益于生命的习惯嘛,是恶习。如果不管这一套,凡是规律就全部判定为“无善无恶”,那么这种理论,对你我的生命发展,并没有真正的帮助。

所以,区分出“善恶好坏”,才对人生有应用价值。你我的生命,是成长的过程。你我的人生,需要进步。所以,当然要大谈特谈善恶。《大学》这篇文章中大谈特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嘛。

总之,王汝中、钱德洪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去向王阳明请教。

当天的晚上,差不多已经是王阳明快离开家了。王阳明接到皇帝的新任命,要到广西去剿匪,后来就死在剿匪的过程之中。他在出发之前,两个学生来求见,于是王阳明就说:特别好,俺正要走人,正觉得这事儿好像没说透呢,结果你俩刚好讨论这个事儿,俺就给你们讲一讲俺的看法吧。

王阳明说,其实呢,你俩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也都是不对的。王阳明说,俺这可不是在和稀泥,为啥呢?如果是一个智慧天分很高的人,一听到俺说“无善无恶”,那么他发现,“心体”是无善无恶的,“意”也是无善无恶的,“良知”也是无善无恶的,“格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这说明,这个人很快抓住了根本。如果这个人由此一下子从里到外,整个人都变了,那么,这个人,了不起。

但是,大部分人是这种了不起的天才吗?嘴上觉得自己懂了,可是,真的全身心从里到外,整个人都变了吗?变得了吗?很难的。应当说,绝大多数的人,在现实的生命实践层面,多多少少,精神心理上的领悟与事实上的实践相比,是存在偏差的,是有区别的,是有不一样的。

所以,俺王阳明又说“无善无恶”,又说“有善有恶”,其实是针对生命实践而言的。在实践层面,绝大多数人,确实需要在生命的小细节上面,一点一点地打磨,完善自己的生命。所以,俺判定“有善有恶”,倡导“知善知恶”,主张“为善去恶”。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运用俺这四句话构成的方法,去帮助自己,不断向上。这个提高的功夫,是和生命完善程度相关联的。

所以,你王汝中的意见,是绝顶天才可以运用的方法,当然也算是对的。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是天才啊。你瞧,就算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能不能运用“无善无恶”的说法去一下子改造自己的生命状态呢?未必可以嘛。恐怕只有咱儒家的老祖宗孔夫子,那才行的吧。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天分有限,比较好。所以俺王阳明经常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用这四句话,可以面向不懂俺阳明心学的人,帮助他了解俺阳明心学想干嘛。对大部分人,用这四句话的方法去接引,就能引导他逐渐掌握俺阳明心学。俺的心学,是面向“修身”的。绝大部分人的天分,是中下之资,需要老老实实的去修养自己。所以呢,你钱德洪坚持的意见,也是对的。不过呢,综合来讲讲清楚你俩思路的相同和区别,才更全面。

以上这个故事,就是天泉证道。

可以说,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侧重点。这个侧重点,是啥呢?其实,就是实践。实践!一切为实践服务!王阳明心学,更加重视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强调改善每个人的人生。他的“格物致知”,他的“良知”,他的“知行合一”等等思想。其实,都可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修身”。“修身”,这是心学重视的根本。

既然“修身”才是心学侧重的根本,那么,有没有可能一开始“修身”,就立马成功变成圣贤了呢?这种理想,是很多儒家子弟的理想。《传习录》下卷《黄以方录》里面第04条记载,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小天才了。这样的小天才,认认真真的实践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追求做圣贤。于是,和朋友一起,选了身边的竹子,作为“格物致知”的现实目标。结果呢,“格”竹子才“格”了三天,他的朋友,就累得先病倒了。到第七天,他自己也病倒了。立马解脱就能当圣贤的道路,没走通。

但是在后来的心学体系中,这个“天泉证道”的故事说明,在原理上,王阳明还是承认可以一下子改造生命变圣贤的。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说,王阳明简直是在搞“立地成佛”“顿悟成佛”的禅宗嘛。

但是这种说法,很片面。王阳明只是原理上认同儒家也可以立地变圣贤,但是他明确强调,原理上的“无善无恶”,是原理,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嘛。俺王阳明原本就是专门讲方法论的思想,俺认同的真正有效方法,是“为善为恶”嘛。

《传习录》下卷的《陈九川录》第18条记载,王阳明说,学知识就像人吃饭,吃多了,会不消化的,学得太多了呢,光知道博闻强记,根本不知道去老老实实思考消化,那么,会怎样呢?当然就是把精神给毒害了嘛。所以,学知识,要全面地看,全面地理解。

明明王阳明是正统儒家,但有些人却偏偏把王阳明认定为禅宗佛教。这种断章取义的人,要么是傻,要么是坏,相当地不学无术。

王阳明说过,别把俺讲的话当成至高无上的真理。实践上方法对路了,才对;理论表述上,可以彼此不同。修身做圣贤,这是儒家实践的目标,搞定了,就对头。至于怎么表述,需要结合现实来讲,是允许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黄以方录》第07条,王阳明提出,要对自己的心,搞搞“祭礼”,也就是祭祖、祭天这种祭祀典礼。为什么要强调针对心灵举办“祭礼”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你我每个人,太多私心,经常把实践和认知分开,经常嘴上讲的一套好听的,实践的时候,却不从心里面努力改造自己的灵魂。王阳明所谓的心灵“祭礼”,其实就是要求“改造灵魂”,这就是“择善改过”思想。可以说,“改造思想”这个词,源头可谓是王阳明。

总之,学知识、学文化、学心学,不能机械主义地学,要面向实践应用地去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指出,《传习录》思想主轴的四个要点,是面向每个人生命本身的。

面向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就真的可以进步吗?下一节,就来为您聊。

我是黄向军,下次再见。




音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