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印度文明,并不指现今印度这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广义上的印度文明包括了今天的7个民族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尼泊尔、不丹以及岛国马尔代夫。我们文中提到的印度历史,实际上包括了上述7个民族国家的历史。
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称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次大陆已知最早的城市文明,范围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同时代,但持续时间很短暂。在公元前2600年的鼎盛时期,该文明的人口预计超过500万;公元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干涸,人们离开城市,在前18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文明崩溃。与其他古文明留下大量建筑和历史记录不同的是,印度河文明由于遗迹较少,其衰落的起因和详情至今尚不清楚。
取代哈拉帕文明的是由南亚次大陆的西北方进入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公元前15世纪左右,隶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开始陆续进入南亚次大陆,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到恒河流域。然后从恒河上游逐渐向恒河的东部扩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历史被写在了史诗《吠(fèi)陀》当中,这一个时期就被叫做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为两个阶段,前吠陀时代在公元前1500前-前900年,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时代。后吠陀时代是公元前900年-前700年左右。后吠陀时代,印度次大陆已开始使用铁器,农业有了重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兴起,规模也不小。经济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化,过去以血缘为纽带的村社,变成以地域为联系、由若干村社组成的农村公社,成为印度最初奴隶制国家的基础。这些农村公社是印度最初奴隶制国家的基础。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确立,社会分为四个种姓:僧侣(婆罗门)、贵族武士(刹帝利)、平民(吠舍)和奴隶(首陀罗)。
与之对应的便是统治的宗教思想,出现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强调社会阶层的固定,特别是有利于确定入侵者雅利安人的地位。这种社会固化使得雅利安人失去了进取心,在吠陀时代末期的公元前7世纪前后,印度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是当时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别的统称,有佛教、耆(qí)那(nà)教(jiào)、生活派、顺世派等宗教与思想派别。他们的主张虽然不一,但在否定吠陀的权威和否定婆罗门的思想统治方面是一致的。
下层人民当中也掀起了抵制婆罗门教的新宗教运动。人们不再崇拜吠陀的神,也不接受婆罗门的管理,他们反对用大量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开始建立自己的庙宇,崇拜自己选择的神灵和动植物等等。沙门思潮和新宗教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的地位开始动摇。
思想争鸣的同时,北印度的一些部落开始过渡为国家,形成了大约数十个小国家,这些国家由世袭君主统治,经过一系列的兼并,逐渐形成大国并立的局面。这个时期被称作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由于佛教诞生在这个时期,又被叫做佛陀时代。
印度的列国时代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间大致吻合。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思想活跃的年代,印度出现了释迦摩尼、阿耆多、筏驮摩那;我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是人类智识童年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好好的节目,小孩声音忽高忽低,音乐也是忽高,主播声音忽高忽低,很想听的好内容听得真累
讲的很好,遗憾的是大人孩子同声内容成了画蛇添足
声音忽高忽低,
大人孩子同声时声音忽然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