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敌人突然增兵,该怎么办?粟裕坚持进攻,林彪希望更稳妥

大战前敌人突然增兵,该怎么办?粟裕坚持进攻,林彪希望更稳妥

00:00
18:35

毋庸置疑,共和国第3元帅林彪和第一大将粟裕,是我军在20多年军事革命生涯中诞生的军事才华最高、功绩最大、战果也最为丰硕的两员大将。两个人的军事成就之高,即便在数千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之中,也是最闪耀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林彪、粟裕的出色发挥,解放战争很可能要推迟许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就是这两名即便放在历史长河之中都极为耀眼的我军名将,因为生长经历、军事生涯、包括战斗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两个人的指挥风格却截然相反。虽然两个人都以“常胜将军”闻名,但是,胜利的过程却截然不同。

粟裕大概是开国元勋之中运气相当差的一位,这个与林彪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的同龄人,之所以起步时差不多,却在1955年授衔时没能被评为元帅,差的并不是战功,而是资历。

而粟裕的资历之所以差一些,也与能力毫无关系,而是与运气有关。红军时代,粟裕的表现其实也是极为优秀的,在红一方面军中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从连长被晋升为红一方面军红七军团参谋长。

然而,因为在作战之中习惯身先士卒,而且运气较差,粟裕在作战中多次身负重伤,这其中,仅不得不脱离部队的重伤就有4次之多。可以说,频繁的受伤和脱离部队,是粟裕未能成为红军军团长的重要原因。

而且,因为被任命为红七军团的参谋长,所以,粟裕未能参加长征,而是先红一方面军主力一步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北上抗日。

但是,由于敌众我寡,再加上指挥失误,最终,转战数个省份、行程数千里之后,粟裕、寻淮洲等人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失败。

虽然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粟裕依然率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但是,粟裕因此与中央失去了联系,不得不转战南方各地,并经历了红军史上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

而且,粟裕坚持战斗的地方,即便在红军8省14个游击区中也是最为艰苦的。因为,他战斗的地方正是蒋介石的老巢和统治核心——浙江地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被整编为新四军一部的粟裕,率部战斗的地方依然远离党中央的江浙地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先后率领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粟裕,绝大多数时间,所在地区依然是蒋介石的腹心之地,所面对的局面,绝大多数都是敌众我寡。

可以说,纵观粟裕全部20多年的军事革命生涯,大多数时间,他都战斗在敌人拥有绝对优势的腹心之地。为了坚持下去,也为了不断发展壮大,粟裕率部所进行的每一场战斗,都犹如刀尖上跳舞,容不得丝毫闪失。

因为稍有失误,必然被敌人重兵包围,就将面临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长期战斗在远离中央的敌人腹心之地,也让粟裕养成了刀尖上跳舞的习惯。

发起一场战斗,别人没有七八成根本不敢下定决心,而粟裕有五分就敢果断发起战斗。当然,胆大算不了什么,始终胜利才是最艰难的,而粟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解放战争时期,被陈毅元帅形容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就是粟裕作战风格的最典型表现。

当时,面对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虽然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有一定兵力优势,但是,在整编74师的周围,却是敌人更为庞大的重兵集团。

然而即便在如此情况之下,粟裕依然虎口拔牙,一举歼灭了整编74师,不但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也大大改善了山东战场上敌我形势。这也为很快发起的济南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林彪元帅则与粟裕的情况截然相反,从上井冈山开始,林彪一直在我军最大的军事集团中担任关键职务。也因为本钱相对雄厚,林彪元帅是几乎将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到了极致。

每逢大战前,林彪总是昼思夜想,几乎将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想透彻想明白,拥有绝对把握之后,再发起战斗。因此,林彪元帅几乎没有指挥过失利的战斗,一旦发起战斗,敌人犹如被蜘蛛网缠住的虫子,无论如何拼命挣扎,都难逃罗网。

而最能体现林彪和粟裕指挥战斗特点差别的,莫过于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时,面临敌人增兵的应对。

战争是人类解决矛盾最后、也是最残酷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一城一地乃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每一场战斗都是极为残酷的,同时也是瞬息万变的。

作为一军主帅,考虑现场随时可能出现的变数,也是他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而一场战斗即将发起时,敌人突然增兵无疑是最令人头痛的事。

因为这意味着,你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将被推翻。意料之外的敌人援军,很可能成为推倒战场上的多米诺骨牌。那么,大战前面临敌人突然增兵的严峻形势,粟裕和林彪都是怎么做的呢?

当时间进入1948年8月时,位于东北的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突破100万。在东北这个中国当时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人民军队面对国民党已经拥有巨大优势。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制定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制定了旨在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秋季攻势计划。而这个计划,正是大名鼎鼎的辽沈战役。

战役发起前,东北野战军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迅速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锦州、沈阳、长春等三个地方,使敌人首尾难以相顾。

那么,辽沈战役该在哪里打响第1枪呢?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率先发起的锦州作战,直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使得敌人无法撤入关内。从而为全歼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大战打响之前,东北野战军并非毫无隐忧,盘踞在平津地区、坐拥60万大军的傅作义集团,就是林彪最大的心病。

因为,平津地区离锦州几乎咫尺之遥,而傅作义又是国民党中最能打的战将之一,再加上国民党还有海军优势,一旦傅作义决心支援锦州战场,那么,他可以通过海运的方式,轻而易举的将华北剿总的兵力海运至葫芦岛。

与此同时,锦州地区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南端,远离北满等老解放区,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百姓的支援,都是十分艰难的。

所以,是否立刻发起锦州战役,林彪一直是十分犹豫的。就在林彪纠结的时候,10月2日下午,林彪突然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情报:国民党通过海路运输的4个师已经到达葫芦岛。一直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

从来都是未虑胜先虑败的林彪,变得更加犹豫。他考虑到,南下锦州作战本身就拥有粮油补给困难、运输线过长的缺点,再加上敌人又突然增兵,一旦战事不利,解放军未能如期攻克锦州,锦州与沈阳的敌人同时夹击,我军形势势必十分危险。

所以,林彪开始倾向于最稳妥的方案——先打长春。当然,此时林彪并未下定决心,所以在10月22日晚上10点给中央军委发去的特急电报中,林彪除了分析敌人突然增兵带来的形势变化之外,还罗列了两个行动方案,请军委考虑和指示。

这两个方案分别为:第一,迅速攻克锦州,好处是除了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而且可节省的部队往返拖延时间。而第2个方案则是先打长春,因为此时长春已经被解放军围困数个月,仅解放军收容的逃兵就有18000多人。只有8万余守敌的长春不但数量少,而且士气也很低,攻克长春是十分有把握的。

当然,虽然在纠结于两个方案,但是,由于攻打长锦州是中央军委早已批准的既定命令,在中央改变命令之前,林彪也不可能擅自改变作战目标。所以,部队仍在按原计划向锦州出发。

而在给中央发去两个方案的电报之后,征集了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等人的意见,经过一番反复考虑之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认为,应该坚持攻打锦州。

所以,在第一封电报发出还没收到中央回信的时候,林彪又给中央发送了一发电报,电报中写到: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而毛主席在收到第一封电报之后,看到林彪有回头打长春的想法之后十分恼火,甚至专门发电报对这个想法提出了批评,并接连两封电报要求他们坚持攻打锦州。

就在林彪发出第2封电报后5小时,毛主席收到了林彪的第2封决心攻打锦州的电报,他终于放下心。而辽宁战役也如计划一样,虽然敌人突然增兵,但解放军依然顺利攻克锦州,这也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辽沈战役爆发的前一个月,1948年8月,率部刚刚取得孟良崮战役不久的粟裕,又率华东野战军发动了对山东首府济南的包围。

根据军委指示,粟裕决定将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集团,分别为攻打济南的攻坚集团和打击敌人援兵的打援集团。攻坚集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总兵力约14万人,打援集团由粟裕亲自指挥,总兵力约18万余人。

而坚守济南的敌人,则拥有十万兵力的国民党名将王耀武。而且,与攻打锦州时的林彪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就在济南南方数百公里处,也有一支国民党重兵集团——刘峙率领的徐州“剿总”。

9月9日,万事俱备后,攻坚集团安按计划对济南发起进攻。然而,就在攻克济南的战役发起的第三天,9月11日,粟裕突然接到这样一个情报:

国民党第83师有一个旅被空运到济南,国民党在济南的兵力增加了。紧接着,来自各个隐蔽战线的情报,似乎都证实了这一点。

当时,驻守济南城的王耀武部为有8个旅的中央军,以及部分地方保安团队、军警的战斗力不强的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10人。

如果国民党83师确实有一个旅被空运到济南,这也意味着,国民党兵力驻守济南的实力大大增强,更为糟糕的是,这意味着国民党可以轻易的增兵济南。这样一来,原计划攻克济南的战斗很可能发生变数。

所以,面对这一情报,粟裕几经思索之后,向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发出这样一份电报,电报中他做出了三个方案,以供选择:

第一个方案为,仍按原计划发起攻克济南的战斗。而作战的计划稍有改变:“集中攻坚集团之两个兵团之大部向飞机场攻击,及迅速攻占与巩固之,并尽量向纵深发展”。

第2个方案为:暂缓进攻济南,“攻坚集团继续做攻坚之充分准备,而打援集团则向徐州发动进攻”,从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徐州之后再发起对敌人济南的真正攻击。

第3个方案依然是按原计划发起对济南的进攻。至于敌人的援兵,则将打援集团分两路迫近徐州,从而调动救援济南的敌人兵力回援徐州,为攻克济南奠定基础。

粟裕的三个方案中,有两个是继续坚持按原计划发动对济南攻击的建议。很显然,粟裕其实倾向于按计划发动进攻方案的。

而对于粟裕的三个方案,毛主席接到电报之后认为:攻济打缓应该按原计划进行。接到毛主席支持继续进攻的电报之后,9月13日清晨,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

我们已决定不论83师之1个旅是否已空运,济南仍按原计划于16日晚开始对济南之攻击。

果然如粟裕所料,济南战役顺利发起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济南城被胜利攻克,就连国民党名将王耀武也被活捉。

至于敌人空运83师支援济南的计划,根据战后了解,国民党确实有这样的计划,甚至蒋介石已经命令83师援助济南。然而,由于当时83师以奉徐州“剿总”的命令离开徐州,无法空运,所以最终,重建的74师部分部队被空运到济南。

然而,74师只运了2000余人,就因为解放军重炮袭击机场,不得不全部撤出。最终,国民党空运济南的兵力只有7个连,这7个连也随着济南城破被彻底歼灭。

大战前面对敌人突然增兵,林彪元帅考虑更为谨慎,甚至有改变作战计划的想法,而粟裕则一往无前,更倾向于继续维持原计划。虽然事情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也可见两个人指挥战斗时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赖师熊

    战争是双方进行的,对方太差劲,就显得己方很厉害。

  • zgwjzb

    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