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父母一看见或听说孩子“犯了错”,立刻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斥责,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犯错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内情。结果,大人生气,孩子委屈,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有一个6岁的孩子,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有一天,妈妈炒了一盘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别的菜,等她再次来到桌旁时,孩子已经把鸡蛋吃得精光。
见到此情此景,这位妈妈的火气“噌”的一下就上来了,她厉声批评道:“你跟谁学的,这么不懂事,爸爸妈妈还没上桌,你一个人就把鸡蛋都吃光了。难道没人告诉你,吃饭时要等家人全上桌才能动筷子吗?”“妈妈,奶奶说……”
“奶奶说什么?你还想狡辩?”妈妈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训斥道。孩子没再吭声,只是悄悄地掉起了眼泪。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你不懂事,还不能说了?还有脸哭!"谁知妈妈这么一说,孩子哭得更委屈了。
后来,这件事过去很久,孩子才告诉妈妈:他在奶奶家里时,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多吃点儿,奶奶还表扬呢。但奶奶从没有告诉过他,别人没吃的时候,他不能吃……
在孩子“犯错”后,如果父母都像故事中的这位妈妈一样,在不了解真相之时就妄下定论而冤枉了孩子,甚至认为他的解释是在狡辩,这等于是在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所以,父母在发现孩子“犯错”后,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事情的经过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批评,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清事情的原委再下结论。
一天,因为小伟打架,妈妈被老师“请”到了学校。老师说,他已经批评了小伟,但是小伟有点不服管教,还时不时跟他顶嘴,好像打架打得理直气壮。
在回家的路上,小伟噘着嘴,依旧一副闷闷不乐、很不服气的样子。
妈妈被老师“请”,本就很没面子,现在又看小伟这个样子,自然恼火:“你以后别再给我惹事了,行不行?!”
“你们都不问我为什么打架,就批评我,凭什么?”小伟生气地说。
“不管因为什么打架,都是不对的……”妈妈脱口而出,不过,她突然意识到,儿子这么生气,可能真的有什么委屈,于是强压住火气,用平静的语气问道:“那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打架吗?”
听妈妈这样问,小伟很委屈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在课间休息时,突然有个同学骂小伟,小伟告诉他不要骂人,谁知那个同学不但不听,反而挑衅道:“你想找打是吧,正好我手痒了,想找个人练练手呢!”一边说,还一边朝小伟挥起了拳头。小伟躲闪不及,只得奋起“自卫”,结果两人就打了起来。
听了小伟的话,妈妈很庆幸自己给了儿子解释的机会。于是,她停下脚步,蹲下来真诚地对小伟说道:“小伟,对不起,看来妈妈和老师都错怪你了。”
“本来就是。”小伟小声地应对道。
“你自卫是对的,妈妈支持你。不过,你在动手自卫时,一定要记得出手不能太重,不能伤了自己和别人。”
“嗯。”
“其实,这件事可以有比打架更好的解决方式,比如你可以趁机逃跑,事后再找机会跟这位同学谈谈,这样就可以避免打架;你也可以去找老师,让老师帮忙处理。你说呢?”妈妈耐心引导说。
“妈妈,我知道错了。我的确不该跟他打架。”小伟低头思考了一会儿,主动跟妈妈承认了错误。
孩子虽小,但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或许并不成立,也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为了避免冤枉孩子,伤害孩子,父母在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前,千万不能从成人的角度臆断孩子的行为,上来就批评斥责。一定要先弄清事情的经过,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