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惩罚,不如先制定规则

随意惩罚,不如先制定规则

00:00
06:12
面对孩子的各种错误行为,不少父母经常采取批评或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然而,如果批评不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而惩罚虽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却起不到让孩子主动纠正错误习惯的作用。
接受惩罚之后是不是就能长记性、保证下次不再犯错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很多70后、80后的成年人。
在这些人的记忆中,打屁股、打手心、罚站、抄写课文、罚扫地,是他们小时候经常会遇到的家庭“作业”。他们对小时候被罚的事记忆犹新,但很少有人记得为何被罚。
30岁的刘语回忆说,他上小学时被父亲罚站在高板凳上。罚站并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家住一楼,而高板凳摆放在单元门口,这引来了本楼和对面那栋楼里的小伙伴的围观。现在刘语回忆起这一幕,都觉得臊得慌。
由此可见,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暂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另外,如果家长不事先说出要求及后果,只是随个人的心情来责备甚至处罚孩子,那么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随时可能因出错被批评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容易焦虑不安,犹豫不决缺少判断力。
与其制定各种惩罚条例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不如先制定规则,即清晰、明确地给孩子提要求、下指令,并提前商量好,如果违反了以上规定,孩子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这样做才会使惩罚更有效。
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以及做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一道心理防线,能够有效帮助他抵御犯错的冲动。
秦女士有一个个性活泼、自制力极强的儿子,他一向知道什么时间自己该干什么。在谈到育儿经时,秦女士这样说道:
“在培养儿子的守时观念时,我的做法是先定规矩,然后严格执行。我儿子其
实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非常喜欢看电视和玩游戏。我给他规定了一个关机睡觉的时间,最多提前10分钟做个提示。如果延时关机,那不好意思,他可能会依照我俩之前的约定,一连三天甚至一周都不能看电视、玩游戏。
“在培养他整洁有序的习惯时,我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如果他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没有把房间整理好,那么抱歉,只能执行我俩之前的规定,把他心爱的玩具丢到院子里,任由风吹日晒,不到时间不准捡回来。“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玩完玩具没有收拾,我让他在十分钟内必须把玩具收好,可是他却像没听到一样,继续看他的动画片。于是,我把他最喜欢的变形金刚扔到了院子里,当时正在下雨,变形金刚在雨里被弄得全是水和泥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乱丢玩具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前都必然应当先定规矩、规则,再严格按规矩和规则行事。秦女士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与她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规则呢?
1.以爱为基础
家长在制定规则时,必须以爱为基础,当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爱时,自然会更乐意接受家长制定的行为规范。
2.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不少父母认为规则应该由成人制定,之后让孩子遵守就可以了。可实际上,活动的主体是孩子,如果不尊重他们的意见,那制定出的规则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强迫性的命令,甚至成为压制、约束孩子合理要求和愿望的手段。对父母来说,重点不在于制定了什么规则,而在于这些规则依据的是什么,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些规则。因此,孩子必须要参与其中,而且大人要把道理跟孩子讲清楚。
3.规则要简洁、明确
给孩子制定规则,一定要简洁、明确,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告诉孩子:“发脾气时可以打枕头,但不可以打父母,也不可以打其他任何人,更不允许摔东西。”“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你可以不吃,或者给妈妈,但不能随便扔在地上。"
4.确定违规后果
制定规则时,必须同时与孩子约定不遵守规则后他要承担的相应后果。在国外的许多家庭里,多数用扣孩子零用钱或增加家务活作为惩罚。而我们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取消一些已经说好的奖励作为惩罚。例如如果不准时去做某件
事,那么约定的某个奖励,如观看周末电视里的足球赛或者是与同学去郊游的活动就会被取消。
5.遵守规则要一以贯之
定好的规则,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在家里是一套,在外边又是另一套,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又是那个样子。比如:在家不能随手乱扔垃圾,在外边也不能;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喊大叫,在家里有长辈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大喊大叫。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需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所有的规则都不仅仅是给孩子制定的,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