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显示性偏好原理:为什么你还是没有逃离北上广?

4.1 显示性偏好原理:为什么你还是没有逃离北上广?

00:00
09:43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复旦《经济学原理》课,我是陈达飞。


每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如果你是吃货,同时钱袋子又很紧张,这时候不管你想买什么,可能都会纠结是买贵的呢?还是买便宜的呢?是买这个品牌呢,还是买那个品牌呢?这些其实就是消费者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当然,在经济学里,严谨的说法是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最优选择行为。其实,对于企业、政府都是这样,他们都面临着约束,他们都需要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例如企业就是在一定投入的前提下追求最优产出,也就是我们说的利润最大化。放到政府上,那政府的目标理论上应该是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我们把这些最大化的目标都用一个函数形式表示出来,叫做目标函数(Objection function)。


我们作为消费者,我们喜欢什么,就会买什么。但是喜欢是一个主观感受,很难像数字那样做到精确,例如我们可以说21大,而且还可以说21的两倍,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说两倍喜欢,三倍喜欢,一般是喜欢和更喜欢的区别,同时还会遇到所谓的“都喜欢”的时候。经济学不用“喜欢”这个词来描述消费者行为,而用“偏好”。那么,经济学是如何来刻画消费者的偏好的呢?


我想北上广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身边会有很多朋友抱怨房价高、物价高、人们都很现实等等。抱怨归抱怨,但是从行动上来看,他们大多仍然选择留在北上广。从经济学上来看,当他们可以选择小城市的时候,却选择了大城市,那就说明他们更加偏好于大城市,纵使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没有人要求他一定留在大城市,人们选择在哪儿工作和生活都是自由的,所以,对所有留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大城市一定有小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显示性偏好定理。当我们可以选择A的时候,实际上却选择了B,那么我们就说B显示偏好于A。套用在城市上,你明明可以选择回你的家乡,你却选择了在上海,那么我们就说上海显示偏好于你的家乡。


显示性偏好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提出来的,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显示了他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我们再进一步展开:假设你有两种消费组合的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根香蕉,或者买两根香蕉和三个苹果。如果两个选择的价格一样,而你选了买两个苹果和三根香蕉,那么我就可以推测你喜欢这个组合多于另外的组合。


显示性偏好理论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点叫做非对称性。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的这种偏好是稳定的,不会一会喜欢这个,一会又喜欢那个。在教科书中,这个性质就是非对称性。


除了非对称性之外,消费者的偏好还有传递性的。如果我们有ABC 三个选择,同时, B显示偏好于 A C显示偏好于B。也就是说你明明可以买A,但是你却买了B;同时你明明可以买B但是你却买了C,那么,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看,那我们就说C显示偏好于A,这是可以传递的。


偏好还有第三个性质,叫做完备性,它的意思是A要么好于B,要么比B差,要么跟B一样。只有这三种情况。


我们的主观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经济学通过这样一些简单合理的假设,形成了这套理论,我们就可以用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来描述消费者偏好,就可以将偏好这样的主观感受大致描述出来。


无差异曲线是什么?

具体来说,在一个坐标轴是两件不同商品的坐标系内,我们就假设是AB两种商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我在文本上都有给大家画出来,加深大家的印象。这条曲线上面的每个点都表示不同商品数量的组合,而且呢,他们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他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是一样的。

无差异曲线可以描述消费者的偏好,它的倾斜程度可以表示消费者更倾向于哪种商品。但是仅有无差异曲线,还是没办法确定消费者会选择哪个消费组合,因为对大家来说,总是多多益善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施加一个约束了,这个约束就是消费者的收入,也就是我们在开头说的约束条件。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买多少A商品,实际上就确定了能买多少B商品。A买多一点,B就会少一点。所以在同一个以AB商品为坐标轴的坐标系内,还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预算线(Budget constraint)。


我把这个图形都画个大家了,既然我们是学习经济学,对这些图形还是应该有个初步的印象。也是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


有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消费者的最佳消费组合就可以确定了,那就是两者相切的地方,也就是只有一个交点的地方。这儿我就暂时不跟大家作过多展开,有兴趣的童鞋们,我们可以在社群里面多多交流,我们到时候对着图像来说,会方便一些。这些知识点在我们的课程中算是高级知识点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差异曲线,我们的选择行为是构成这个无差异曲线的基本元素。有些人喜欢日本的车,有些人喜欢美国的车,也有些人喜欢英国的车,他们的无差异曲线都不一样。传统经济学假设消费者的这些习惯不会变化,或者整体而言,变化的比较慢。这有一定合理性,但偶尔也会出现整体性的全面转变的时候。例如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从键盘手机到智能手机,未来还有汽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化等等,技术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是很明显的。

 

不仅如此,不同场合,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方面行为经济学做了大量的实验,很多实验都证明消费者实际上没那么理性。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有两种包装的冰激凌,一种是盒子很小,但是冰激凌堆的高高的,另一种是盒子很大,但是冰激凌与盒子的高度是一样的。如果二者重量是一样的话,按理来说,消费者会随机选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都会以为盒子小的那个冰激凌多一些。所以我们看到肯德基、金拱门的冰激凌都是盒子很小的,然后装很多。这儿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非理性。还有我们在商场上看到的各种促销活动,以及商家在促销时候选择的音乐,店面的装饰,都不一样。这都是他们营销的手段。

Ok,还是老样子,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不过这道思考题要大家参考一下文本中给出的图像,就是最后一幅图。我画了一条消费者的预算线,三条无差异曲线,并且将切点标出来了,作为消费者的最优选择。问题是,消费者的最优组合为什么不是A点和B点呢?


欢迎大家留言,也欢迎大家在社群中多提问题,我会抽时间帮助大家解答的。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渔樵王巍

    预算线是假设我的预算是每个月1500元,可以买300罐可乐,或是100个披萨;又或是两者的组合(60罐可乐和80个披萨)。所以预算线代表的是在预算范围内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曲线。所以只有两条线相交的那个点才是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最优组合。A点预算外,理解成没钱买;B点在预算内,理解成钱没花完,意犹未尽还得再买;所以都不是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最优组合。

    伟大的大雄君 回复 @渔樵王巍: 优秀

  • 卢克斯分歧者

    效益边际递减,当获得更多数量的同一种商品时,每多获得一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益是边际递减的。就比如一个人不会用所有钱买洗发露。最优的商品组合是偏好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一只史莱姆_ 回复 @卢克斯分歧者: 题目问的是点移动而不是线移动噢。边际效应只能解释无差异曲线为什么呈反比例函数图像。而平面移动是要考虑二元以外的因素。兄弟是不是没看清题?

  • 陈达飞复旦

    A点是消费者预算线以外的点,所以达不到。而B点虽然可以达到,但是它的效用明显比切点处的消费小,因为它的效用曲线在比较低的位置

    小饼干_08 回复 @陈达飞复旦: 同一个消费者针对可乐跟披萨为什么会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呢?

  • 风起常见

    为什么消费者偏好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呢?

    1378500gtlb 回复 @风起常见: 试想如果是直线,那肯定就会和横纵轴相交,横交即x最大,y=0,纵交即y最大,x=0,这种明显差异,不太符合人类无差异心理。希望这样解释能帮助你理解

  • 小悠妹

    A点的组合消费者买不起,因为超出预算了,B点的组合消费者预算的钱没花完,没有达到最大满足

    小悠妹 回复 @薄荷_nm2: 不客气,一起学习

  • 1781350dztt

    A点:不够钱买;B点:没把钱花完而且效用不如C;C点:钱刚好花完的前提下效用最大化;L1与预算线的交点:钱花完了,效用不如C

  • 小仙女咔咔咔

    肯定是便宜的东西

  • 李向辉0

    他们根本不可以选择小城市

  • 听友313535868

    B点消费者预算有剩余,A点超过消费者预算

  • 晓宇舌尖上的咖啡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