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阿勒泰 作者:生命之树
阿勒泰,远在天边,远在脱凡离尘的天边,是我们这个国度最荒远的一个角落,我们真的无法深刻地感受那里的美丽与孤独,如果不是那个叫李娟的女子用她的文字把这个角落打开,如打开一个精致的礼物般展示给我们,她写:我的阿勒泰。
最初与李娟的文字相遇是在2010年的冬天,读到《我的阿勒泰》,然后是《阿勒泰的角落》,然后,是她所有已经出版了的书,包括2017年11月出版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我追着她的文字整整走了七年。
就那样在她的文字里走啊走啊,看蓝天上的流云,看密林下缓坡上的山前草原,看泛着莹莹蓝光的白雪,看深蓝色的额尔齐斯河汹涌的流去,看哈萨克牧人艰难而从容的随四季变换而迁徙游牧,看一个女孩子细腻的快乐孤独与忧伤。辽远空寂的阿勒泰腹地,没有喧嚣,没有诱惑,甚至没有选择,有的只是纯粹的自然和依赖与遵从自然法则而生存的牧人,有的是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里静静的想象,孤独的游走,在寻找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忧伤,在忧伤中流泪。上天给了李娟复杂波折的经历,也给了她一捧晶莹的种子,扬撒出去,在阿勒泰的土地上孕育,成长,然后开出清丽的花朵,一尘不染。能用这种美丽干净的文字说话的这个人,是阿勒泰的精灵。
李娟文字美丽干净,浑然天成,虽然她自己说写东西写得很辛苦,可是辛苦并不是那些灵秀的文字的必然,可能如我们这般的人,一生播种耕耘,也难以收获一株稻谷,可从李娟的土地上走过,总有花的馨香。李娟的文字,再一次悄悄的告诉我们:美丽灵动的文字真的不是规矩呆板的学堂里教出来的。
在阿勒泰的深山牧场里,敏感坚韧的李娟用了十年的时间来记述她周边的生活,来找寻和探问自己的心迹,从最初的《九篇雪》到《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再到《冬牧场》和《羊道》,李娟用一种可贵的真实,把我们带入一种遥远却不陌生的生活中。遥远自不必说,并不陌生是因为那种生活在我周边的草原上,还依稀可见,而我们却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对那样的生活做一次最后的守候,李娟幸运的做到了。《冬牧场》和《羊道》的写作过程,是真实的融入和体验,没有刻意的摆布,没有矫情的痛苦,这时的李娟已经放弃了对自己内心的逼问,放弃了对哈萨克牧人游牧生活的存在与否的品评,只是一个真实的记录者,这样的李娟也更真实。与李娟在2004年到2005年之间的文字相比,会感觉到那时文字中模仿的痕迹,她在尝试用一种虚幻的笔法写她的内心,去折射她内心的孤独与困惑,坦率的讲,她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如果没有了阿勒泰自然存在的一切,她的文字也便平淡无奇了。茫茫人海,相似的孤独与困惑该有多少,而阿勒泰却是唯一的。
很庆幸,李娟的文字没有走远,就像她迷失在夏牧场附近的一个山梁上,从密林中转来转去,却找不到自己的家,突然间的一个回望,发现她的毡房就在不远的地方,其实,她并没有真正的迷失过。
除了李娟的文字,关于她本人的讯息,我们知道的少而又少,甚至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上,传递着的也仅仅是已知的作为作家的李娟,与文字剥离开的李娟,似乎有一丝丝的神秘,她拒绝上镜,拒绝签售,拒绝做一个公众意义中的人物,所以,她至今仍然是阿勒泰的孩子。她就像一只胆怯羞涩的小鼠,躲在遥远的一隅悉心经营她的文字。但是在现实的沉静与浮躁中,我们的内心里不无一种隐匿的忧虑,她所熟悉所珍爱的那种生活已在渐渐的消逝,而她也一天天的不可阻挡的成为名人李娟,而不再是邻居眼中李娟那个丫头。当这一切真的来临的时候,她所要感知,所要记述的一切也将不可避免的关上一扇阻隔的门,那时,李娟该去向哪里?我至今也不清楚李娟在哪里,我真的怕她湮没在城市的喧嚣里。
读李娟的文字,在我们的内心里会升腾起一种愉悦,寂静无声,可是,你又分明能听到自己的笑声。
一个人的阿勒泰,寂静,美好。 (The end)
****** ****** ****** ******* ******
更多美文美诵和精美动画与图片,可见微信公众号: 生命之树, 或:生命的树 。 作者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锡林浩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