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第二大脑》,作者是涂子沛,说起这本书的起源,还得追溯到2021年9月,当时涂子沛受邀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一场报告,这是广东的一所名校。时任校长姚训棋就问涂子沛准备讲什么,涂子沛想了想,决定讲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可以说这场讲座就是这本书的雏形。再后来,到了11月,涂子沛又去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做讲座,那讲什么呢?他就想,当今的大学生啊,最大的知识来源已经不是书本和课堂,而是网络,所以大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如何借助网络独立完成学习,因此他就把这场报告的主题确定为“怎样读书、读数以及读网”。通过这些讲座,他和年轻学子进行了进一步地交流和讨论,最终让他有了写一本书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时间,直到2022年暑假期间,他送孩子到美国读书,旅居在加州,有了几个月不受打扰的时间,才终于写成了这本书,写完这本书后,涂子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出版了近十部作品,从来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阅读其中任何一本。但这本书例外,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子孙后代都认真阅读,并且尽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大脑。
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二大脑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处境。
卡夫卡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过错均从其中衍生,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看,这句话很好理解,缺乏耐心就会急于求成,往往就很容易犯错,漫不经心势必会影响质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可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的确已经广泛存在于几乎每一个人的身上了。
涂子沛回忆自己的经历,他2006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发现《纽约时报》每天竟然有100个左右的版面,考虑到其版面的大小,这相当于一本300多页的书,一天的报纸还没看完,第二天一早新的报纸又送到了,有谁能看得过来呢?
现在是2023年。有人统计了过去50年的《纽约时报》,它总共有30亿个单词,这已经很多了,是吧?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推特上仅仅一天产生的新信息量,就有80亿个单词——这相当于《纽约时报》160多年产生的信息量。2012年,中国的微博曾经公布,该平台上一天新增1.17亿条微博,以一条微博100个词汇计,其词汇总量大约为117亿,比推特还要多一点。
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天已经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今天网络上一天之内产生的信息,任何个人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读完。虽然这场信息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但真正的爆炸发生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然后发布出去,让别人看到,别人又可以评论、转发,我们已经迈进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变成数据。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在手机上总是存在大量的链接,所以我们经常会被一个又一个链接所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等意识到这一切之后发现,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都快忘了自己一开始想干什么了。
这是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按照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来组织的,几乎每一篇文本都带有多个链接。你只要单击高亮度的文本(或带有下划线的文本),眨眼之间就会被带到另一个文本,一个链接指向一个新的文本,新的文本可能又带有新的链接——这叫“延异”。异就是新的、不同的物质,“延异”的意思就是不断延伸的新物质,也就是说,每一句解释都可能带有新的概念,这些概念很可能又需要新的解释,随之又产生了新的链接,如此循环。互联网上的延异就像一条没有终点的射线。
可偏偏我们的大脑就特别喜欢延异。我们只需要不断轻轻点击、页面就会不断跳转,每个链接都会让我们发现新的东西。从而让大脑不断地接收到新信息带来的新奇、趣味和刺激,从而感受到占有大量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可以让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很低的成本就获得大量的知识,可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因此受益,反而是沉迷网络,甚至上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是因为互联网这种不断的延异有个潜在的问题:只要连续点击三四个链接,我们看到的信息就可能和最初阅读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了,如果我们随手关闭一个中间读过的窗口,那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糊涂了。我现在是在看什么?我怎么读到了这里?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来?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好像迷路了,必须停下来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的初心。
其实延异的本质是发散,但人类大脑如果需要思考,则必须聚焦和收敛。延异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黑洞,分散了我们本来就应该聚焦的有限的注意力。这就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每个人每天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在手机上读到了大量的信息,可是真正记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它层层拓展、无穷无尽的链式结构决定了:它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更不是一个好的思考工具。
与有一个聚焦的主题,从而带领我们深入探索的书籍相比,互联网延异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虽然有的链接加深了深度,但大多数没有,只是一个横向的扩展。当我们在互联网中看到了大量貌似有用的信息时,我们会非常兴奋,我们希望把它们都抓住,生怕错过了什么,可恰恰是这样的举动,导致我们忽视了对信息的消化和吸收,那学习的行为最后就会变成无意义的浏览和注意力的消耗。就像我们一开始分享的卡夫卡的那句话,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在刷手机时的真实写照吗?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涂子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第二大脑。有第二大脑,自然就有第一大脑,第一大脑就是我们头顶的生物大脑。第二大脑,指的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的一个外部大脑。这个外部大脑首先要有记忆的功能,我们把一些来自第一大脑的记忆依附、沉淀在这个外部框架的上面,以弥补我们第一大脑的局限和不足,所以第二大脑首先是一个数字化的记忆体。其次,大脑的主要功能是思考,第二大脑必须具备和第一大脑共同展开思考的能力,或者说,它必须能够辅助第一大脑思考。那么,如何打造第二大脑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第二大脑》,涂子沛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小站来晚了!主播开新专辑喽小站建议可以在声音简介里突出重点信息,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哟~
一定要买来看看,这些问题好像都有碰到了
小谦_9j 回复 @紫色故渊: 是啊,我对这本书也是相见恨晚
“延异”是这个词吗?互联网引发信息爆炸💥也令人们陷入信息焦虑,渐渐导致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我们要学会打造第二大脑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是,逐字稿简介里都有,如果不确定可以看看
“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可以变成一切信息。”“延异”社会病在蔓延。
小谦_9j 回复 @玉花甲: 能意识到延异现象的存在,就不会被各种链接随意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