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警玄禅师(公元 948~1024 年),江夏人,俗姓张。警玄有一位叔父在金陵崇孝寺出家为僧,法号智通。警玄从小就羡慕叔父的那身袈裟,缠着父母要求出家。父母无奈,只好将他送到了金陵,拜智通禅师为师,做了一个小小沙弥。
19岁受戒之后,警玄开始到四方丛林云游,参禅问道。他来到梁山,拜谒缘观禅师。问道:“如何是无相道场?”
梁山缘观答非所问,指着墙壁上一幅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观音像说:“这个是吴处士(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居士)画的。”
警玄一愣,刚想进一步询问,梁山快逾闪电,急急追索道:“这个是有相的,如何是无相的呢?”
警玄在他的急索之下,豁然大悟。他对师父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深深地拜了下去。梁山不放心,说:“你心中领会了,何不道取一句子?”
警玄说道:“说一句倒是没什么,惟恐动用纸墨。”
黄檗大师曾经说过:“形于纸墨,何有我宗?”
禅宗所示,是自己的真如妙心。与文字没交涉,所以警玄说:“恐上纸墨”。
梁山听了这话,开怀大笑。笑够了他说道:“你这句话,今后定会被后人刻到石碑上的!”
警玄呈偈曰:
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
梁山燃起一炷香,来到历代祖师的画像前,老泪纵横,喃喃说道:“洞山祖师的禅法有指望了……”不久,他便含笑而逝。
警玄安葬了师父,来到了大阳山拜见慧坚禅师。慧坚慧眼识英才,立刻将住持之位让给了他。主动让贤,能者为师,是禅宗辉煌千古的原因之一。
有僧问:“什么是你大阳的境界?”
大阳警玄道:“瘦鹤老猿啼山韵,古松寒竹挂青烟。”
“如何是和尚的家风?”
“瓶中水满倒不出,大地没有饿死人。”
弟子问:“如何是超越法身的言句?”
“大洋海底红尘喧,须弥山顶水横流。”
“如何是平常无生句?”
“白云覆青山,青山不露顶。”
“如何是玄妙无私句?”
“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
“如何是体明无尽句?”
“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
大阳警玄在法堂对众徒弟说:“万仞高峰,悬崖路险人难过:剑刃薄冰,何人能从上面行?禅宗妙句,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维摩闭口。因此,达摩祖师西来,在少林寺面壁9年,才遇到知音。老僧我今天灰头土脸,也太没意思了!珍重,珍重!”
我们从大阳警玄的话语之中,分明又感受到了一种危机,一种精神深处的孤独与痛苦。百年来,曹洞宗门下静如止水,毫无新意,生机尽失。一条法脉虽然不绝如缕,然而,却在风中飘摇,不知何时随风逝去……
曹洞法统难以为继的尴尬与无奈,再一次重现了。
与他的师父一样,大阳警玄废寝忘食,努力想孵化一只凤凰出来。
襄阳白马寺的归喜来参,问道:“学人我愚鲁蒙昧,请求师父指示个悟入的途径。
大阳一口答应:“行。”
然而,仅仅说了这一个“行”字之后,他却一言不发,久久沉默着,沉默着。
可怜归喜走不是,留不是,问不是,说不是……他恰似被师父大阳系在了万丈枯井的正中央,上不来也下不去……当他窘迫得走投无路之时,大阳高声呼唤:“归喜!”
归喜下意识地回应:“师父,我在。”
大阳说:“给你个悟入的路!”
归喜顿时开了悟。
罗浮山闲如初次来到大阳警玄的法席,大阳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他说益州。
“益州离这里有几里?”大阳看似平常的话中隐藏着禅机。闲如回答 5000里。
大阳说道:“你这样来,可曾踏着吗?”
在大阳的激扬下,闲如的心神也进入了一种空灵状态,他心中踊跃,脱口说道:“不曾踏着。"
大阳追问:“你能腾空啦?”
“不能腾空。”
大阳逼拶道:“那么,你怎么能到这里?”
闲如仿佛涌泉喷发:“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
大阳继续压迫他:“你能超方三昧吗?”
闲如气贯长虹:“圣心不可求得,三昧岂能彰名!”
大阳高兴得连连点头:“是这样,是这样。你应该相信,这就是本体全影,理与事无二无别。希望你好好护持。”
大阳警玄曾经锤炼出了两位十分出色的弟子:兴阳清剖与福严审承。当时,他俩被禅林称为“奇杰”。可惜,造化弄人,他两个英年早逝,使得大阳一腔心血付东流……
大阳警玄禅师貌相奇伟,聪慧异常,自从领受先师梁山缘观交付的曹洞宗法脉,深切感到责任重大。他足不越限、胁不沾席50年,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打破曹洞宗如同凝滞一般的沉寂局面。他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
与他的师父一样,他也并不缺乏明心见性的弟子,在他座下开悟的禅僧少说也有几十人。由于时节因缘未具,他辛苦一生,直到80高龄,寻寻觅觅61年,也未培养出能够将曹洞宗发扬光大的才俊。
与其这样,不如毅然断腕!于是,大阳警玄作出了一个令天下震惊的壮举:他将曹洞宗法统,以皮履直缀为标记,郑重托付给了如日中天的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禅师。请他代为寻找可以承嗣法脉的大法器。
偈曰:
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
大阳还在偈尾嘱咐:“得法之人必须在众人之中潜形10年,才可以出来弘扬曹洞禅法。”
浮山法远禅师为大阳警玄画像题赞:“黑狗烂银蹄,白象昆仑骑。于此两无碍,木马火中嘶。”
5年之后,宋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大阳警玄升座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朗:“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 笔停人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