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张仪的智慧和口才4

53 张仪的智慧和口才4

00:00
06:19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工作,还没到咸阳,就听说秦惠王死了,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了。这可把张仪吓坏了,因为秦武王从小就不喜欢张仪,他觉得张仪太能说了,总是忽悠他爹。而且他身边还有一帮小人,整天在他耳边说张仪的坏话,说张仪是个奸臣,是个骗子。


你们说这多冤枉啊,张仪明明是个外交家,不是个奸臣。而且也不是个骗子,只是会说话而已。你们想想啊,战国时期的外交工作有多难啊,各国都想争霸天下,都想吞并其他国家。如果张仪不会说话,怎么能让他们听从秦国的安排呢?怎么能让他们相互攻打呢?怎么能让他们自相残杀呢?


所以说,在战国时期做外交工作,就像在现代做销售工作一样,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你们看看现在的销售员,他们不也是天天忽悠客户吗?他们不也是天天编故事吗?他们不也是天天吹牛吗?但是你能说他们是骗子吗?不能啊,因为他们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同样的道理,张仪也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


各国听说张仪与秦王间发生矛盾,都放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再次联合抗秦。张仪就跟他说:大王,您要想恢复秦国的优势,就得让东方发生事变,让齐国和魏国互相攻打,这样您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图。这是帝王大业啊!


张仪说:大王,您只要让我去魏国做客,齐国就会攻打魏国。因为齐王最恨的人就是我,他知道我在哪里,他就会去打哪里。这样一来,齐国和魏国就会打得难解难分,您就可以趁机出兵了。


秦武王觉得张仪的计策很高明,就同意了张仪的请求,让张仪去魏国做客。一到了魏国,果然不出张仪所料,齐国马上出兵攻打魏国。魏王吓得不轻,赶紧找到张仪,问怎么办。张仪就安慰他说:大王不要担心,让我来退掉齐兵。


于是张仪派了一个手下去楚国,找到了楚国的使者,跟他说:楚大王真是厉害啊,他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的办法真是高明啊!楚国使者很奇怪,问我怎么说。我就说:张仪离开秦国其实是和秦武王定下的计谋,想让齐国和魏国互相攻击,而秦国趁机夺取三川地方。现在齐王果然上当了,正中张仪的下怀。这样一来,齐国不仅要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而且还让张仪重新获得了秦武王的信任。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楚国使者听了以后非常震惊,赶紧回去告诉了楚王。楚王也非常震惊,觉得自己被张仪耍了一把。于是他马上派人去找齐王,告诉他张仪的真实意图,并劝他赶紧退兵。齐王听了以后也非常震惊,觉得自己被张仪耍了一把。于是他马上下令退兵回国。


这样一来,张仪的计策就成功了。不仅让东方发生了事变,还让秦武王重新信任了字迹。而且还让齐国和楚国都恨死了他。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箭三雕啊?这就是张仪的外交本领啊!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便去世了。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张仪的外交策略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他运用了对称平衡论的思想。对称平衡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利益和权力是相互平衡的。如果这个系统发生了某种扰动,比如有一个主体增加了自己的利益或权力,那么其他主体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恢复平衡。这样,系统就会趋向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张仪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制造和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他首先让六国都向秦国称臣,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然后他又利用齐王对他的憎恨,让齐国攻打魏国,再次打破了平衡。最后他又通过楚国使者的谎言,让齐王误以为自己上了秦王和张仪的当,从而退兵回国,恢复了平衡。这样一来,张仪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秦国有机会攻打韩国和三川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对称平衡论的运用,在现代经济学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在市场竞争中,如果有一个企业提高了自己的价格或降低了自己的质量,那么其他企业就会抓住机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使市场恢复均衡。又比如,在政治竞争中,如果有一个政党或政治人物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或权力,那么其他政党或政治人物就会采取措施来争取更多的选民或资源,从而使政治恢复均衡。


所以说,张仪的外交策略是一种很聪明也很有效的策略,它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对称平衡论的精髓。当然,这种策略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比如,在实施这种策略时,需要有很强的信息掌控能力和谋略能力,否则很容易被识破或反击。又比如,在这种策略下,各国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只是暂时地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平衡和稳定,并不利于长远地发展和进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