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大家好!我是香香,欢迎收听香香读《纳兰性德全传》之〈援手孤寒〉2
经过一段时间的往来,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纳兰性德知严绳孙生活拮据,在京中居无定所,便让他搬到明珠府住。不久,康熙帝为进一步笼络汉族士大夫,特开博学鸿儒科,选拔才华出众之士,纂修《明史》。
对于开科举荐的具体办法,康熙皇上向吏部降旨: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举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尔部即通行传谕。
此旨一下,各地把名流学者,怀才不遇之士纷纷荐举出来。
翌年春,一百多名应试人员陆续到京,由皇帝钦试。
纳兰性德想,这对荪友世伯出头露日倒是个好机会。
晚上下值回府,便到严绳孙的房里,说:“世伯,听说朝廷要开博学鸿儒科,这可是个出仕的机会。”
严绳孙听了无动于衷,脸上毫无表情地说:“随便朝廷怎么开,于咱何干?”
性德说:“凭世伯的才华前去一试,准能考中,不日即可授官。”
严绳孙不屑地一笑,说:“某虽愚,自幼不希无妄之福。”
纳兰性德为他遗憾地说:“世伯满腹经纶,岂不埋没了?”谁知,严绳孙却只顾喝茶,不再言语了。
性德见一时很难说服他,便悄然出门。
翌日,性德求刑部主事俞陈琛向朝廷推荐严绳孙参加博学鸿儒科。严绳孙不得不前去殿试,可他只草草地写了《省耕诗》一首,交卷应付了事。纳兰性德知道严绳孙此举,急得团团转。
试毕,吏部官员收卷,翰林院掌院学士总封,然后进呈皇上。翌日,康熙带领大学士杜立德、冯溥和掌院学士叶方蔼等人到霸州,共同阅卷,并商议录取人选。阅卷时,发现浙江萧山毛奇龄的试卷有补天事。
康熙便向阅卷官大学士冯溥,问:“娲皇补天事信乎?”冯溥张口结舌,一时答不出。
康熙身边的侍卫纳兰性德答道:“《淮南子》里有之。”康熙便向纳兰性德问道:“徒记事耶,则《楚辞》、《列子》早及之,何止《淮南子》,未知传信何如耳?”
纳兰性德又答道:“赋主铺张,古籍宜可用。”
康熙听了,点头称是,心中暗暗地夸奖:“这个年轻的侍卫倒真是鸿儒呢!”于是毛奇龄被录取了。
当议到严绳孙的试卷时,在座的君臣意见不一,有的大臣说严绳孙是个饱学;有的大臣说,他只赋一首诗,不宜录取;还有的大臣说他恃才傲物,虽有才也不可取。
康熙一时犹豫不决,便回头问身后的纳兰性德:“爱卿以为如何?”
纳兰性德一心要举荐严绳孙,可又怕在座的大臣们疑心,便装作回避地说:“选才大事,微臣不敢多言。”
康熙说:“卿尽管说,朕赦你无罪。”
纳兰性德这才故作平淡地答道:“奴才听说严绳孙乃江南名士,才华横溢,人才难得。”
康熙点头道:“要开局修《明史》,不可无此人。”于是被选为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由于严绳孙的天资聪慧,才超侪辈,不久,擢升为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他这才对纳兰性德那份热心有所理解,感激不已。同时对清廷也感恩戴德了。
由于严绳孙在明珠府住,纳兰性德与他接触方便,两个人或在绳孙的房里或在性德的书斋,常常置酒促膝谈心。无所顾忌,无所不涉地谈论一些朝野的政事与人情世态。据严绳孙说:
初,容若年甚少,于世无所措意。既而论文之暇,闲与天下事,无所隐讳。比岁以来,究物情之变态,辄卓然有所见于其中。或经时之别,一再接其绪论,未尝使人不爽然而自失也。
岁四月,余以归入辞容若时,坐无余人,相与叙生平之聚散,究人事之终始,语有所及,怆然伤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