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一期第十六讲-清平乐

词一期第十六讲-清平乐

00:00
41:42

小令第十六讲

这节课我们学习词的结法。
   与词之“起”相比,历代词论家似乎更重视词之“结”。沈义父《乐府指迷》称:“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进别调也。李佳《左庵词话》曰:“作词结处,须有悠然不尽之意,最忌说煞,便直白无趣。 从中可以看出,词的结句须“含有余不尽之意”,即情韵悠长,予人以回味与遐想的空间,追求清空要眇的美感风格。


    而关于结句的具体表现技法,沈祥龙《论词随笔》云:“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於题外借形。沈谦《填词杂说》以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李渔《窥词管见》更提出:“有以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大约此种结法,用之忧怨处居多,如怀人、送客、写忧、寄慨之词,自首至终,皆诉凄怨。”以上各家从不同角度对词的结句艺术作了概括,本文依据前人之说,结合唐宋词作品,将词的结句艺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首尾呼应
      刘熙载《词概》中谈到词的结句时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难止,而意无尽。所谓“绕回”的收结方式主要便体现在首尾呼应的作法上,即结句要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相照应,也即沈祥龙所说的“拍合”,使词作的章法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


       司马光  《阮郎归》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这首词首尾呼应,含蓄婉曲,富于绵邈的情韵 。
  词咏东汉刘晨阮肇进天台山逢仙女事。起句点出渔舟无意荡入春山仙境,“日月闲”配合“仙家”,流露出岁月悠长的闲静恬适。结拍则以落花寂寂、流水潺潺的景色,衬托重来时仙家难寻、前事无踪的惘然寂寞,一“易”一“难”,首尾对比,构思巧妙,意境极具要眇淡远之致 。


    (二)宕开一笔
与上文所说的“绕回”相对,“宕开”是词结句的另外一种艺术手法,即词在收束时并不完全顺承前意,而是以引申或拓开的笔法使词意悠远不尽。
如:
辛弃疾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
词以轻松戏谑的笔调写闲居生活之乐。起笔入题,点明云遮山没。接下来顺势写出觅山不得,而后风吹云散,山峰重现,但结尾却宕开一笔,写了一位老僧拍手而笑的欢快情态,词的意绪为之一振,词境也更曲折、丰富。


   (三)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亦即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谓“醒明本旨”,指一首词在前面蓄足了势,结句方点明题旨,使全章如蛟龙张目破壁飞起。唐宋词中这样的佳作颇多。比如:


    鹧鸪天 --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九句抒写词人为国杀敌立功的宏大抱负,声情激越;结句“可怜白发生”陡然下跌,宣泄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点明题旨,出人意外,扣人心弦。
  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周邦彦 《瑞龙吟》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辛弃疾 
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唐·韦庄·《女冠子》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一丛花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武陵春》
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得轻浮直露。


3、以问结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秦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姜夔《扬州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水龙吟》辛弃疾


以上就内容分类,如按结构技法而言,沈祥龙对词的结句创作作了十分精当的总结:“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大家仔细领会。


 词的起结过片并非单纯的技巧问题,还有多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它们与词的题材也即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追求有关。尤其是那些身世遭际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词人,其作品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迥异的内容与风格,起结等方式自然也相应有大的变化。此外,起结与过片的表现艺术,还与词的体制有关。小令和慢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自有其对起结与过片的不同艺术要求,至于全面深细地掌握词的章法结构的艺术,将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到今天为止,我们关于词的起、结、过片的表现艺术和手法,就基本讲完了。


  作词十六要诀:清、轻、新、雅、灵、脆、婉、转、留、托、淡、空、皱、韵、超、浑。大家课后去学习这方面的资料。

接下来我们学习词牌:清平乐
一、词牌简介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清平乐很受词人们的欢迎,例词高达1352阙。


  我们先来了解下清平乐的读法,主要是这个“乐”字。清平乐和以往咱们学的词牌有明显不同,前几个都是唐教坊曲。我们在看词牌简介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唐教坊曲”的字样,“唐教坊曲”是什么意思呢?唐教坊是唐代设立的专门教习音乐的地方,属于皇家的,也就是官方办的音乐教学之类的机构,就如同现在的音乐学院一类,原唐教坊曲就是从教坊里流传出来的曲子,似乎阳春白雪一点。


而清平乐属于乐调,应是民间团体的一种表演形式。所以,这个“乐”,应该是音乐的乐字,读音也应该是yuè而不是le. 《永遇乐》的 乐读 lè。
清平乐,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这一种应该是我们沿用至今的形式,为正体。


二、例词及词谱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


【龙谱定格】 清平乐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三、词牌特点
1、词牌句式:4576,6666;
2、属平仄韵转换格: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
四:例词赏析

来看首例词: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个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吧。嫁轩的这首小令写的一改他的词风,轻吟着这首词,闭上眼睛,可以看到词人描画的栩栩如生的场景: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妇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或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婆婆。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手艺那么巧;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


再看一首例词:
         清平乐   宋·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本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只有一枝梧叶 ,不知多少秋声 ”,这句每令人拍案叫绝,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由此,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 ,道出无限“秋愁” :“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 》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南宋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 ,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庾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再来看一首,同样写春的清平乐。


清平乐 晚春--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黄庭坚的一首清平乐,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整篇通俗流畅、清丽婉转。这首词可以说就打破了上片景、下片情的技法,以景语作结,更加令人回味悠长。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开篇是个问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去了哪里,谁会知道呢?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拟人手法,使词意更加生动。整个上片都是在呼唤春,挽留春,只问,而不作答。


下片开篇依然在用问句,和上片结合紧密。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不过这个问句已经有了转折,去问谁呢,问问黄鹂吧,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无奈黄鹂啼啭声虽然美妙,但谁能听得懂呢?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这结句基本上就是对上面诸多问句的回答了,字面上看,好像是黄鹂飞过蔷薇。整首词顺畅连贯,一气呵成。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而这里用的两个意象,黄鹂、蔷薇,全是暮春之景物。这种技法,我认为才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这首词相比较李煜那首,虽有淡淡哀愁,但整首仍是唯美的。尤其结句,有绕梁三日不绝之效果。清平乐的名篇有很多,最早也是出现在花间词里。

作业:
填词清平乐
清平乐  【龙谱定格】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