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四个角度看君子。
我们要介绍《论语‧公冶长篇》的第13、14、15、16、17这五章。
先看第13章,原文是: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了新的道理。
由本章看来,子路要求自己做到知行一致。所知者应该是人生正确的道理,所知若不能实践,则知之何益,又何必知之?一般人知而不行,往往是由于懒惰而因循苟且,或者是由于缺乏勇气而无法从善如流;即知即行难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需要很大的勇气。
子路的勇气,用在这一方面可谓恰当,原文说的“惟恐有闻”一语,生动地显示子路求好心切、力图上进,真是让人尊敬的有为之士。
接着看〈公冶长篇〉第14章,原文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
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孔文子,原名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卫国大夫。〈宪问篇14.18〉里面提到,他在卫灵公时负责外交事务,表现称职。“文”是他的谥号,谥号是一个人死后所得的名号,总结他一生的特色,通常会取其优点来表扬。
孔文子个人的言行,在当时有些争议,引起讨论。子贡大概觉得不解,这样的人也算得上“文”吗?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谓的“文”,也包括学勤好问,根据孔子这里所说的孔文子的“文”就是指学勤好问。所谓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学也有问,可以说是“文”了。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论语》一书,谈到好学的原本只有两个人,一是孔子本人,他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只是不像我这么好学习罢了(〈公冶长篇5.27〉)。”另一位是颜回,孔子认为弟子中,只有颜回是好学的,现在参考本章,可以加上第三位好学的人了。
另外,孔文子可贵的是不耻下问。一般人往往因为年纪较大、地位较高,或者拥有权力与财富就放不下身段,不愿向人请教,如此,他对于某些事就困陷于无知之中了。
接着看〈公冶长篇〉第15章,原文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意思是: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容貌态度保持恭谨,服事君上出于敬意,照顾百姓广施恩惠,役使百姓合于分寸。”
子产,是郑国大夫公孙乔,字子产,在郑国担任执政卿相二十二年。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而子产本身呢?也确实有他的见解。
在《左传‧昭公十八年》有一段记载:春秋时代,许多政治人物迷信天道,把天道当作征伐作战的借口,又以战争胜利作为天道的证明。子产对此不满,公开表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天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距我们太遥远了,而人类世界的规律是很近的,天道不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又如何能知道它的情况呢?这话十分合理。
关于人类世界的情况,子产最有名的作为是不废乡校。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一段记载:郑国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就是郑国人在乡校(就是乡村所设的学校),到那边去聚在一起讨论执政的问题。有人就劝子产废除乡校,子产说:他们做的评论如果是对的,我去做;如果是错的,我去改。他们是我的老师啊!子产过世的时候,孔子听到消息就哭了,说“古之遗爱也”,也就是子产的仁爱有古人之风!
本章,孔子称赞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我们再看一遍: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恭谨,他对君上的态度是尊敬,他照顾百姓时广施恩惠,他役使百姓时合于分寸。
一位大臣能做到这四点,谁不称赞他呢?
这里提及了君子之道,是就具体作为来说的。另外,在〈宪问篇14.28〉里面所谈的君子之道,是就修养原则来说的,也就是“仁者不忧,知(zhì)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两者可以对照参考。
接着再看〈公冶长篇〉第16章,原文是: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晏平仲,原名晏婴,齐国著名大夫。孔子在三十六岁时前往齐国,在《论语‧颜渊篇12.11》有段资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对孔子的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觉得满意,他曾想要重用孔子,分一块地给他,但受到晏婴的反对而作罢。
晏婴反对的理由是:儒者自以为博学多闻又懂得礼仪,但是对国家的政治没什么帮助也未必适合齐国百姓的需要。
在本章,孔子肯定晏婴善于与人交往,以致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原文所谓的“久而敬之”是说:他越敬重别人,还是说,别人越敬重他呢?若是他越敬重别人,则表示那是晏婴一贯的待人方式,与交往的关系不大;若是别人越敬重他,则是他的一贯待人方式有了回应,这正是善于交往的效果,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最后看〈公冶长篇〉第17章,原文是:
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ǎo zhuó),何如其知(zhì)也?”
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
臧文仲,是鲁国大夫臧孙辰,曾在鲁国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为官。在《论语‧卫灵公篇15.14》孔子曾批评他不肯推荐柳下惠,不肯给他适当的官位。
本章谈到臧文仲供养大龟的事,蔡是蔡国,以产龟出名,后来就以蔡来称呼大龟。
古人养龟是为了占卜,在《尚书‧洪范篇》里面谈到稽疑,就是如何考察及解决疑难之事,其中有三种要问人的意见,两种就要靠卜跟筮。卜就是龟卜,古人相信龟越大则占卜越灵验,并且臧文仲使用的山节藻棁是天子的庙饰,他这个做法就是违背了礼仪。
他以为如此可以讨好大龟,使他官运亨通,他不知道为政的上策在于照顾百姓,那又怎么算得上是明智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愚不可及是肯定。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子路重践行,孔文子谦逊好学,子产行“仁”,晏平仲不大好描述……。虽然我们不再是上学时的小学生了,认真做作业,也算是对老师的敬意吧。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嗯,言之有理!
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
老师好
知行合一
希望傅老师悲悯后学,在接着讲中国哲学的道路上为我们做最有益的桥梁。
近人都是你的命,好也是你的命,不好也是你的命,人能在所遇之人身上找真好处,便是上去一步了。孔子大德之人!谢谢老师
听友376468418 回复 @J之大盗: 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