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集《里仁篇 4.15》忠恕与一贯之道

第49集《里仁篇 4.15》忠恕与一贯之道

00:00
10:1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忠恕与一贯之道。


我们要介绍《论语里仁篇》第15章。

原文是:

子曰︰(shēn)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意思是︰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人生观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子说:的确如此。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


本章谈到孔子的一贯之道,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可惜的是,孔子本人随后离开了教室,没有对曾参的说法做个点评,所以我们还是难以确知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


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三:第一、孔子为什么特别对曾参说,他的道是如何情况?第二、曾参的回答有什么问题?第三、如何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


先看第一点。

在《论语》一书中,一以贯之一词出现两次,一次在《论语里仁篇》本章,一次在〈卫灵公篇15.3〉。依时间先后来看,〈卫灵公篇15.3〉的应该在前,而本章在后。

在〈卫灵公篇15.3〉孔子问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zhì)之的人吗?这话的背景应该是子贡喜欢评论人物,孔子曾经为此规劝过他(〈宪问篇14.29)。没想到子贡居然评论到老师身上,宣称老师是个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于是,孔子当面问他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子贡承认以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用非也二字否定子贡的话,神色想必有些严肃。子贡小孔子31岁,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同学们都很尊重他。这件事传开之后,不仅同学们感到好奇,想知道孔子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孔子本人一定也想找个机会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最好的机会,显然是找个年轻些鲁钝些的弟子给他个提示,让他来发问,然后孔子可以阐述自己的心得。


曾参小孔子46岁,又是生性鲁钝、忠厚老实的人,所谓参也鲁”(〈先进篇11.18)。因此,当孔子主动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时候,他希望的是曾参随即请教何谓也?他就可以引申说明了。


这种情况,就像有一次,与曾参同年的樊迟在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先主动说孟孙问孝于我云云,樊迟立即请教何谓也?然后孔子再作说明(〈为政篇2.5)。但是这一次,曾参居然说,就是:的确如此。曾参这一个字,让孔子不知该怎么办,只好立即离开教室,这一次算是教学失败了。


孔子离开之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参何谓也?这些别的学生年纪大多比曾参大,聪明才智不亚于曾参,追随孔子也有不少年了,他们一定十分惊讶为了一以贯之四个字,子贡这位聪明的学长受老师责怪,而曾参这位老实的学弟却好像对答案早有所知。看到众多学长围拢过来问他,老师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参就说:老师的道,是忠恕而已矣。


现在,看第二个问题。

曾参的回答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孔子说的是一以贯之,曾参认为那个是指忠恕;忠、恕不是二吗?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忠与恕可以打通人我关系,但仍然是二,而非一。其次,《中庸》一书的第13章引述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意思是孔子说:忠恕,离开道不远了。


离开不远,并不是等于。因此可以说曾参所谓的忠恕是他个人的心得,是他学习及体会孔子学说的心得,他的心得并不等于孔子的想法。然后,曾参毕竟让人佩服,因为他一直在进步中。孔子过世时,曾参27岁,因此当他说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忠恕时,年纪大概20出头。他后来的心得就不同了。


在《论语泰伯篇8.7》,曾参说了一句话就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的这句话无异于说︰仁,才是人生任重道远的唯一目标;仁,才是曾参向孔子学到的一贯之道。换言之,曾参这句话修正了他年轻时所说的忠恕二字,而以这一个字做为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此一看法在《论语》一书可以得到印证。

然后再看第三个问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这可以由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首先,孔子最初提出一以贯之四字,是要改正子贡所谓的多学而识之,因此,一以贯之是说孔子博学多闻,但他有自己的见解,可以用一个核心观念把他的所有的学问连结成一个系统。这是思想上的一贯,他的核心观念正是,孔子的学说是环绕着概念而展现的。


第二点,不只是一个概念,不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在应用于人间时,它打通了人我,无异于把人类视为一个整体。这里的关键字是,其结构是:如心为恕,将心比心,人我平等,相互感通为一体。当子贡请教老师:有什么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15.24)


后来,孔子评论子贡的想法时,说:仁之方是能近取譬四个字(〈雍也篇6.30)。这四个字是说:要就近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意思也是将心比心的字。因此作为一贯之道,是人我一贯,也因而孔子的志向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5.25)


再看第三点,以为一贯之道,进而可以打通生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重要的是弄清楚为了什么目的而死。对孔子而言,答案是:为了可以牺牲生命,这种牺牲其实是完成了人生目的,也即是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所表达的是要我们对于生死以之,因为打通了生死。(〈卫灵公篇15.9)


最后,孔子下学而上达,把他的使命推源于天,他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由此体现他做为一个人的至高关怀。由天生德于予就是:天是他一生德行修养的源头,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以他为奉行天命教化百姓的木铎。可知,孔子的是打通天人的!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思想一贯、人我一贯、生死一贯、天人一贯,全部聚焦于这一个字。因此,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他所谓的一,就是仁。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见贤思齐有希望。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蒙以养正YJ

    思想一贯、人我一贯、生死一贯、天人一贯,全部聚焦于“仁”这一个字。因此,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他所谓的一,就是仁。

    听友376468418 回复 @蒙以养正YJ: 行“仁”是一个人终身奉行的修为,知行合一。若仅是停留在了字面上,我们就不能领会老师为何恳切解读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的良苦用心了。👍

  • 清风152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听友240997361

    仁是天地联接的一根线,半部论语治天下,每次读着相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体悟或者自我对德行的理解更深入一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应该是论语这本书理解一半可以治理好天下。

  • 清风152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听友376468418

    2500年以来,有哪位老师能把《论语》读过四、五百遍之后才来教学生的?古文《论语》,如果没有老师的翻译与解读,有几句我们能看懂?

  • 清风152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J之大盗

    三本就是立仁,每人有性、心、身三界。 身存乎于人,将身守住存乎情理,以孝悌为天时,以仁义做善根,守分听天,崇勤尚俭,虽贫不恤,既富何骄,可劝心性之善,身应万事。 心本乎地,守住真心存乎道理,贵重诚实,除妄去贪,发动善心,扶危济困。讲道义化奸顽,讲因果赎愚昧,心存万理。 性出于天,清清朗朗一点虚灵与天同体,将性养好存乎天理,行八德以修己,化五毒而恕人,利人利物,性聚万灵。则自然本立而道生。谢谢老师

  • 听友240997361

    仁太难了,忠恕后面有厚道是往仁的路上,厚德才能仁,我就这么理解的。

  • Leonard0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