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集《里仁篇 4.18-4.21》孝順要体谅父母

第51集《里仁篇 4.18-4.21》孝順要体谅父母

00:00
10:0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孝顺要体谅父母。


我们要介绍《论语里仁篇》的第18192021这四章。


先看第18章,原文是: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

孔子说︰服事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


做子女的要尊敬及关爱父母,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孔子对此也有明确的教导。孔子同时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也有人性的各种弱点,可能由于观念偏差、情感执着、意志不坚而犯下过错。遇到这种情况,子女该怎么办呢?


孔子的建议有二。

第一、要委婉劝阻。

原文所说的几谏就是委婉劝阻的意思。要找适当的场合看父母心情不错了,再好言好语说明自己何以觉得父母正在犯错,必须及时停止。如果父母听从劝阻而回归正途,结果皆大欢喜。在《孝经》中,曾参请教老师:对父母唯命是从,算不算是孝啊?孔子连说两句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然后指出父有争子,身不陷于不义。就是说:有个儿子以正道来与父亲建言,父亲就不会陷于不义了。


再看第二点。

就是本章所说的,子女这种心意没有被父母接受时,又该怎么办?譬如子女说的都对都有道理,而父母却因为某些理由而拒绝子女的建言,这个时候要记得两点。


第一、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要记得家庭不是教室,子女无论如何不能够自以为正义就与父母失和争吵。第二、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忧愁是难免的,因为担心父母犯下大错难以补救,但不去抱怨以免伤害亲情。父母是成年人,也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在这里可以加上第三点,子女要多行善事以弥补父母可能犯的过错。


由此,也可以知道有一句俗话与儒家无关,那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宋朝学者罗仲素所说的,他说这句话有一定的背景,但是单独来看是不能成立的,也不可以说是儒家的思想。


关于孔子思想,我们说过人生正途是择善固执,并且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那么如何判断某一关系是否适当呢?考虑有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


本章所说,正是兼顾这三点的命题,我们分析一下。

就内心感受来说,子女眼见父母可能违背社会规范,自然焦虑不安想要劝阻,于是双方沟通,子女表达自己的期许也设法了解父母执意犯错的理由。当子女这种心意无法实现时,仍然要敬与不怨,保持真诚的孝心,这样来理解孔子的话应该算是清楚了。


接着看〈里仁篇〉第19章,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代交通不方便,远游的理由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游学。像子贡与子夏是卫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子张是陈国人等等,他们来到鲁国的孔子门下,就是出国游学。第二点,游仕。离开家乡到外国做官,像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扬文化,但有做官的机会他也会接受,这可以称为游仕。今天许多人出国经商做生意也属于这一类。第三,是游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增广见闻。第四,是游玩。朋友相约出游,有如今天的出国休闲。


孔子的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是不能远游;只是在远游时,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为何如此?因为父母会挂念啊!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孝顺时所考虑的第二点:对方期许要沟通。


沟通,包括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远游。今天在游必有方这一点已经少了许多困扰,这是由于科技发达,手机可以拍照传讯进而直接视讯,有如当面谈话。如此,父母的挂念自然可以缓解。不过,再怎么频繁的通讯也比不上在身边日日见面,嘘寒问暖。

接着再看〈里仁篇〉第20章,原文是: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

孔子说︰如果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本章内容很短,在〈学而篇1.11〉已经见过了。这句话主要针对贵族子弟而言,因为所谓父之道在贵族之家比较明确。譬如在〈子张篇19.18〉曾子说,他听老师说过:鲁国的贵族孟庄子的孝顺,表现在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


话虽如此,一般可以做的是什么?譬如父亲生前所行的善事,你可以再做几年吗?他所交的朋友可以再来往几年吗?如果有家族的事业,那是不是要努力发扬光大之等等。


本章重点在于考虑对方期许,因为父母会希望子女继志述事。


最后再看〈里仁篇〉第21章,原文是: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关于年纪,谁不希望长寿?《尚书洪范篇》谈到人间的五种福报,第一项就是长寿。不过,再怎么长寿,生命总是代代相传有开始也有终结。子女在面对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时,心中的感受是复杂的。父母高寿值得欢喜,但日渐老迈让人忧惧;喜与惧同时呈现,使人见此而思彼,子女为人处事会更有分寸。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对父母的衰老并无体验,却能说出如此贴合子女之心的话,可见他的感受能力超出凡人。这是善于使用恕道,将心比心的结果。


本章所论之孝,着重于内心感受要真诚。


结论是:本集的主题有关孝顺,学会了可以立刻实践,父母喜悦而子女快乐。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约束言行好修养。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父母晚年与子女再怎么频繁的通讯也比不上在身边日日见面,嘘寒问暖。

  • 雨墨爱怜月

    抱怨几句也没啥问题吧,孝顺也不是愚孝。

  • J之大盗

    家庭吉、凶、祸、福四种不同的结果: 一、净底的家庭。人为世界、为国家、为人民,不为发家致富,纯为公,这个家庭的人必是有厚福。 二、清底的家庭。人有孝悌礼让,能循分尽职,收支清节,结果诸事顺利,人口吉祥。 三、混底的家庭。人员无礼貌,老少不公正,不能循分尽职,收支不清,自私所得的结果,诸事不顺利,人口多凶险。 四、脏底的家庭。人员不务正业,不孝不悌,不仁不义,贪脏枉法,大则祸国殃民,结果灾祸临到自己头上。 性清孝天,心清孝地,身清孝父母。父母对于子女要用治化,子女对父母要用感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奉老为孝道之一。谢谢老师

  • 呆呆up

    6月7日的直播没有回放吗?

  • 听友376468418

    天下唯有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养儿方知父母恩。现代父母亲子之间需要双向期许与沟通。

  • 呆呆up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天运》。也是跟着傅先生学的

  • 呆呆up

    “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的视野十分开阔。个人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好像更重视社会规范。

  • Leonard0

    百善孝为先

    听友479454067 回复 @Leonard0: 553566;一6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