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管仲不俭不知礼。
我们要介绍《论语‧八佾篇》的第22章。
原文是: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氏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人物,年代约在西元前725到645年,他40岁的时候成为齐桓公的宰相,使桓公成为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第一位霸主。有关管仲的事迹,将来在《论语‧宪问篇14.9;14.6;14.7》会有详细的介绍。
管仲,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法家代表。为什么我们学儒家的也会注意他呢?那是因为孔子对他另眼相看。这里面所涉及的是孔子思想的包容性、理想性与实用性,说起来也相当复杂。
先简单说一句,在《论语‧宪问篇14.16;14.17》中,孔门两位弟子,子路与子贡先后对管仲提出质疑,结果呢?孔子居然替管仲辩护,这不让人惊讶吗?不仅如此,翻遍《论语》一书,孔子所推崇的除了古代圣王之外,只有六位古人达到行仁的标准,其中有三位都与一位大恶人商纣王有关,那就是微子、箕子与比干。孔子说:“殷有三仁焉。”(〈微子篇18.1〉)
另外两位是一对兄弟伯夷与叔齐,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述而篇7.15〉)。那么,最后一位是谁呢?我想你一定猜到了,竟然是管仲!前五位行仁者,在一般人眼中,不是死于非命就是装疯被关,或者流亡国外,几乎接近杀身成仁的要求了。唯有管仲一人,40岁开始出任齐桓公宰相,享尽荣华富贵,直到80岁去世。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会让孔子如此抬举他?认可他也达到行仁的要求呢?
这个问题先不急着回答,我们暂时要明白的是,孔子虽然肯定管仲的贡献,但是他也很清楚管仲做人处事的局限与缺点。本章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果你只看本章而不看后面〈宪问篇14.16;14.17〉的两章,你会以为管仲根本上不了台面,以为孔子对他只有负面的评价而已。因此在正式进行本章的讨论之前,先做这样的解说应该是有必要的。
本章内容较长,集中于批评管仲,说他有三大问题:器小、不俭、不知礼。
原文的意思如下。
孔子说︰“管仲的见识与度量太小了!”有人问︰“他是不是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公馆,手下人不必兼职工作,怎么算得上节俭呢?”这个人再问︰“那么他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室的大门内设屏墙,管仲的公馆也设屏墙;国君为了宴请友邦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也安置了这样的土台。管仲这种作为如果算是懂得礼,那么还有谁是不懂得礼的?”
首先,孔子对管仲的评论是“器小”,就是见识、度量、格局太小了。管仲只知道要辅佐齐桓公称霸,没有想到要进一步联合各诸侯国一起支持周王朝,使天下统一安定。譬如孔子自己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17.5〉)?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他,他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这才是大格局!放眼天下,巩固周朝。
孔子认为管仲格局小,但还承认他有贡献,譬如他不用武力而用外交手段“一匡天下”,使夷狄不敢来侵犯。孟子对于管仲安于小成,就享用荣华富贵以致没有真正伟大的功业,更是直接批判了。他引用曾参之子曾西的话,说:“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职掌国政的时间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孟子‧公孙丑篇上》)
这些批判都是针对管仲“器小”而发的。
现在,孔子评论管仲,说他“器小”。旁边有人听到了就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呢?”因为一个人如果见识、肚量、格局太小,显得谨小慎微,难成大器。那么,“器小”在今天意思接近小器,他看来应该是个节俭的人吧!
孔子认为“器小”与“节俭”并无关系,他在批评的时候都会举出实例来说明。当时,齐桓公有三处府邸,管仲自认有功于国也设了三处公馆,并且聘用了三套人手与装备以示奢华,这样不但谈不上节俭反而极度奢侈了。
这个人听到这里,知道管仲一点都不节俭。他又立刻联想到管仲花大钱、摆场面,应该是为了礼仪需要吧!古代的礼仪是相当耗费金钱的,所以孔子以前曾经回答过林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篇3.4〉)。管仲有钱又奢侈而不俭,那么他应该是个“知礼”的人吧!
这个人依此再度提问。
孔子本人以“知礼”闻名,现在别人问他“管仲知礼乎”?你可以想像,孔子听到这样的问题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滋味难受啊!于是他说得更直白也更不客气了!
他还是举出具体的例子。
第一、国君在宫室的大门内设屏墙,目的是为了显示庄严,使宾客进大门之时无法一眼望见庭院与堂上。而管仲不顾礼制规定,也在自家公馆门内设了屏墙。第二、是国君在宴请友邦贵宾时,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这是国君专享的设备。而管仲身为大夫也僭礼而设了这样的土台。
然后呢?结论就很尖锐了。
孔子说:“管仲的作为如果算是知礼,还有谁是不知礼的?”这话骂得很重!不过,孔子虽然指出管仲有三个毛病:器小、不俭、不知礼。但是将来到了〈宪问篇14.9;14.16;14.17〉,他又极力为管仲辩护甚至肯定他达到行仁的要求。
由此看来,孔子做到了一点:就是喜欢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优点。至于管仲凭什么达到行仁的要求?这里面涉及一些深入的讨论,我们先有点耐心,留待将来再继续谈。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孔子的音乐理论。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孔子做到了一点:就是喜欢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优点。
喜欢一个人,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优点。
为什么要以管仲为例子问?说明管仲有很多优良的地方,干嘛挑别人的刺?国君都没意见,管仲为国做了大贡献,有点小成就感,只是小处露出短点,给人感觉如实就这样吧!
如果你认为现在这个课程更新的节奏慢,并且自以为对先前的篇章弄得非常明白透彻,而且认为论语通俗易懂,那傅佩荣先生为什么要将这个课程的主题命名为不简单呢?难道你认为傅老师潜心皓收研究儒家思想五十多载,苦口婆心讲课四十余春秋都是在讲一些大家早已熟知而没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吗?鄙哉!你殊不知付老师为讲好这堂课花了多大的心血与精力,难怪孔子讲莫我知也夫!
管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功德盖世可比菩萨了,那些小毛病是在减他立功的福报呢,如果他修掉这些禀性恶习,就是成道成德的大圣人了。谢谢老师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作用。距今已久远矣。
孔子思想的包容性、理想性与实用性。
知道傅先生很辛苦,但还是希望读《论语》进度稍快点。《论语》和《易经》《庄子》相比,属于通俗易懂,每周三更节奏慢了点。
自牧南山人 回复 @呆呆up: 己所之欲 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