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集《八佾篇 3.14-3.17》礼的形式不可废

第40集《八佾篇 3.14-3.17》礼的形式不可废

00:00
09:2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礼的形式不可废。


我们要介绍《论语八佾篇》的第14151617这四章。


先看第14章,原文是: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yù)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教制度参酌了夏商二代,形成了多么灿烂可观的文化啊!我是遵从周代的。


以夏商周三代来说,在礼教制度方面是承先启后,有所减少也有所增加的,经过损益可以与时具进并且代代更新。尤其到了周初,周公制礼作乐更是集其大成,形成既充实又完备的文化系统,可以以文化陶冶人才并以人才发扬文化。


本章,孔子这么说,显示了客观而合理的心态。

孔子的祖先可以推溯于商朝,但是商朝有重鬼轻人的传统。譬如商王一年有110天要前往祖庙祭拜祷告,几乎是每三天就举行一次宗教活动。如此,对于人类的现实需求与教化难免有所疏忽。孔子的想法是:在知识上以求真为主,在生活上以行善为先,在休闲上以审美为要;合乎真、善、美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文化。


周代的礼乐是合乎这个条件的。


我们接着看〈八佾篇〉第15章,原文是:

子入大(tài)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周公庙,对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懂得礼呢?他在周公庙里什么都要发问。孔子听到这种批评,就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啊!


原文说的大庙是指周公庙,因为周公是鲁国的开国始封之君。从最后孔子的话可以知道:他认为对于大庙中的每一样礼器与摆设问清楚作用与意义,正可以引发虔诚心意,适合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整个过程皆彰显了一个字,就是。《礼记曲礼》一开头就说毋不敬,这是礼仪活动的精神所在。孔子心存诚敬,一入大庙,所思所想皆为其中的礼器、供品、图像、摆设。这时向大庙中的专业工作人员请教,正是的表现。

至于某人的质疑也提供了两点信息。


一是,当时孔子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于鲁国;二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县长,所以习惯上就称孔子为鄹人之子了。


再看〈八佾篇〉第16章,原文是: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佾篇3.7)。那是因为射箭比赛必须行礼如仪,显示文雅的风度。他现在想到古人有关射箭的另一方面,特地表达出来。他说射不主皮意思是:古人射箭不只为了射中箭靶。依东汉马融所说,射箭这项活动有五大好处:除了射中箭靶之外,还有心态健康、容貌优雅、值得歌颂、动作潇洒,加起来五项好处。如此看来,古之道确实让人欣赏。


相形之下,孔子当时的人在射箭时可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射中箭靶胜过别人吧!但是,本章的问题在于接在射不主皮之后的为力不同科是什么意思?


有些学者说,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意思是主皮是指:所射之箭可以贯穿箭靶。射不主皮就是古人射箭的用意不在贯穿箭靶,然后呢?为力不同科是解释为什么要如此主张,意思是,因为每个人的力量是不均等的,于是整句话就变成:古人射箭不在乎是否贯穿箭靶,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这就是古人的作风啊!这样说的话,隐含的意思是:现在的人射箭时只求射穿箭靶,而不管每个人的力气是否均等。


这样理解本章,显然格局太小。


我们的解法是为力不同科是另外一件事。


古代有征用民力,从事公共建设的规定,在征用劳役时不能采用单一标准。譬如规定每家派一个男丁服役,如此则家中有男丁较多者可以轮流上工,而只有一人者如何维持生计呢?因此要规定比较合情合理的办法,不像后代按家规定几人服役,就显得不太公平了。


本章所论,在今日实在过于遥远,只需大概知道它的意思就可以了。


最后再看〈八佾篇〉的第17章,原文是:

子贡欲去告朔(gù shuò)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所谓礼坏乐崩,是一个渐渐发展的结果。有些礼仪还保存着旧有的形式按时举行,行礼如仪,但实质上大家可能早就忘了这样的礼仪有什么意义了。本章谈到的告朔之礼,就是一个例子。


什么是告朔之礼呢?

古代天子,每年颁告诸侯当年的历法,诸侯按规矩在每月初一,就是这一天必须到祖庙祭祀,上告祖先并颁布当月的历法表示对天子的尊重,仪式之后要杀一只活羊来祭献。后来天子势衰,告朔之礼名存实亡,而承办人员还是按例每月初一杀羊祭献。


子贡认为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就想取消告朔之礼杀羊祭献之事。孔子对他说:子贡啊,你不舍得那只羊,我不舍得那种礼。


孔子的意思是:,即使只剩下形式,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它至少提醒人曾经有过什么礼仪,那种礼仪在当时有何作用,它如何显示周朝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国家,以及各诸侯国与天子的密切关系等等。每月牺牲一只羊而可以给人这样的提醒,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吗?


是形式,它的实质是人的真诚情感。但如果完全没有形式,情感又要如何表现呢?的形式有损有益,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调整,甚至最后可能完全消失。没有人可以阻止这样的潮流,但表达自己的不舍也是人之常情啊!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君臣相处皆有礼。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古人的“礼”涉及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的是社会规范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现在所知的”礼”也只剩下一点外在的形式了,如果完全没有形式,情感又要如何表现呢?比如:祭祀祖先、节日、生日、婚礼等等。

  • 蒙以养正YJ

    在知识上以求真为主,在生活上以行善为先,在休闲上以审美为要;合乎真、善、美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文化。

  • 鱼呃

    老师您可知道在您做学问的时候,有些人在抹黑?不知道在这里您能不能看到?如果说您说了这么多,而事实却是违背良知的您会有什么想法?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鱼呃: 看到了,看到了

  • 听友376468418

    对我们而言,与远古祖先所秉承的“礼“基本上已经是完全割裂,出现了文化“断层”。很难一听就能领会孔子当年所想要表达出来的“礼”的内涵。

  • 听友240997361

    礼,表面上是形式,孔子一直强调的真情实感是自我的修形与对未知的敬畏,现代讲的能量等级。谦谦君子一样厚重的修养才会行礼如仪。现代人都知道语言的力量,礼的力量更强大,民间有老人做大寿儿孙跪拜的大礼,现代人做大寿也不敢让一群人跪拜,因为有太多做大寿在接受跪拜时死亡的寿星。古代没有现代的科学认证,只能自己慢慢修来心领神会。神学的尽头是未知的科学。

    AI小书童 回复 @听友240997361: 这些礼数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我们要遵循礼仪,并以现代思维加以传承呀

  • 听友240997361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射剑这项运动也是每个人的收获不一样。有人练习骑射,有人享受这项运动,有人从中练习心志。学习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每个人偏重的方向不同可能领悟的重点不一样。古人那五项值得学习。

  • J之大盗

    现在网络发达,正是传播发扬古代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礼仪最好机缘,就像二十四节气慢慢回到我们生活一样,礼仪之复兴“礼仪之邦”。谢谢老师

  • Leonard0

    虔诚之心是礼的核心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