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4月8日,湖南邵阳市邵阳县一咖啡馆门口,有几名男女当街发生冲突,与此相关的一段“女子在路边遭到飞踹”视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4月9日晚,邵阳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称,犯罪嫌疑人肖某已被邵阳县公安局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对于网传“女子被强吻”的说法,被踹女子的朋友予以了否认。她表示,涉事男子当时在张某某耳边进行谩骂,并非强吻。
相关“警情通报”中,此事被表述为“一起打架事件”,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首先,由于排除了网传的“强吻”“性骚扰”等情节,本案的事实属性变得相对简单,“打架”是较妥当的概括;再者,也需要厘清的是,这里所谓“打架”虽互有攻守却并不是势均力敌的“互殴”。“一方仗势施暴,另一方明显吃亏”的态势很明显——也恰是基于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肖某才被警方刑拘。
复盘此事的整个进程,我们很容易梳理出,事态升级乃至最终失控的完整脉络。概而言之,这是从“争执”“冲突”到“谩骂”“抓扯”直至“拳脚相向”的典型轨迹。其中,“当街飞踹”的一幕,更是将暴力的成分,推到了一个极致。而此一片段,也理所当然地把网友的气愤拱到了顶点。当街逞凶作恶、男子对女生动手,公然挑衅公序良俗、视法律规范于无物,任谁都会怒不可遏。
就已披露的信息看,本案中肖某寻衅滋事在先、故意伤人在后,其所作所为绝非一句“一时冲动”所能盖过。在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大众认知中,对于包括“守护女性人身安全”在内的社会治安维护,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当个案冲击了这种价值共识,那么就必然会激起普遍反弹。对于肖某恶行的全网声讨,背后恰恰是民间道德力量的应激式释放,其所传递的,仍是对公道、正义的守望。
所谓“安全感”,说到底无非就是“人身安全”的默认性、一般性,其底层逻辑,乃是出于对“社会治安”的充分信任。就基本面而言,“社会治安”当然有充分保障,可诸如“女子当街遭飞踹”之类的个案,却不可避免会让公众产生某种“由点及面”的消极联想。从共鸣、共情,乃至心有戚戚、惶惶不安,个案的“惊恐效应”,在社交媒介场域内震荡放大,余波绵延。
事发之后,对每起个案的妥善处置,都是重建信任的契机。澄清谣传,查清事实,严惩施害者,救助受害人,这套流程越是及时、越是有力,便越是能向公众确认,一个正派社会关于权利、秩序与“安全感”的坚定承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