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则之禅机链接2~禅师未必无情郎

第十七则之禅机链接2~禅师未必无情郎

00:00
07:07
禅机链接之二
禅师未必无情郎
在波澜壮阔的禅宗史上,有多少才比李、杜的好男儿抛家辞亲,入山求道。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毅然决然似乎很是无情。古人虽已西辞,但从他们遗留下来的书牍,语录,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脉搏,他们悲智双运的情怀跃然纸上。洞山良价最初出家为僧时,曾经写给父母一封《辞北堂书》,在叙述他出家的思想动因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父母亲的如海深情: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痛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沈没,永不轮回。欲报网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也。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警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翠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别离。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记忆。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遇。
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誓似当初无我身。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免千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洞山良价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教育,因此,他深知“天覆地载”的道理,但是他又认识到,天地之间存在着更高的大道--佛理,因此,他的出家选择是理性的,智慧的,又饱含了情感的成分--行孝父母,既可以学“王祥卧冰求鱼”,也能效仿目健连救度母亲。这种选择无疑是痛苦的--抛家离亲;同时亦是喜悦的--契入大道。这封书信,将一位有血有肉的禅师活脱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大唐盛世,文化多元,佛教鼎盛,父母不仅望子成龙,也盼子咸佛。
洞山良价母亲的回书,更活灵活现地代表了一位母亲的心态:在家则要光宗耀祖,孝养父母,既然出家,就要契入佛之大道,得证圣果:

吾与汝风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心愿,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今习学。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姐之意,婚无舍儿之心。-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战苦哉。
今既警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遣有在,切宜体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