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年报里隐藏的神奇风向标。来自拾三圆。
万万没想到,我居然被基金年报教育了。
总以为,只要认真做事、闪亮放光芒,总有人会青睐;总以为,不求上进、做事一塌糊涂的人,注定要被抛弃。但梳理目前已披露的基金年报却发现,那些主动权益基金中...
固然有业绩做得好、由此大受机构青睐的;
却也有业绩做得好,机构却一溜秋跑光的;
更有业绩亏成狗、机构疯狂大买入的...
第一类,业绩好,机构持有份额也大幅上升的
首先要说的是,2022年行情确实不好做,上证指数跌15.13%,沪深300跌21.63%。这种行情下,少亏就是赚。这些基金去年回报基本在-10%以内,表现不差,但也算不上拔尖、规模也不大,可能机构认为,还有持有的潜力。
从结果看,机构买对了,今年以来大都获得正收益,尤其陈颖的金鹰红利价值,大涨31%。
在获得机构增持份额方面,齐炜中的大成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大大大赢家。所管理的大成一带一路,机构持有份额从2021年末的2.08份,大增至2022年底的近4500万份,机构持有比例从0%提升到62%。
这颇有点像舒淇说的那句话,丢失的机构份额,我会一份份捡回来。
2020年末,大成一带一路的机构持有份额近4800万份;2021年3月,才有1年管理经验的齐炜中接手后,到当年中报披露,才3个月,机构持有份额只剩2.08份,等于跑光光了。
嗯?难道机构被新手吓跑了?
我们分析过,齐炜中的能力圈在消费,倾向中小盘风格的股票,他2020年开始管理的大成景阳领先、大成消费主题,当年任职回报都在80%左右。
两只基金业绩太亮眼,到2021年底,机构持有份额都大幅增加。由于来看,机构整体并不是不看好齐炜中,或许只是更倾向于买他的“老”基金。而新接手的大成一带一路,去年也再次用业绩征服了机构。
另一位值得说道的是苏秉毅。
苏秉毅是1998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清华数量经济学硕士,是位有11年公募管理的老将。
这个专业背景使得他和大多数基金经理不一样,他是指数基金经理出身,目前还管理着指数基金和量化基金。
或许正是指数和量化基金的管理经验,使得他在主动型基金上的持仓也非常分散。
以大成景恒来说,2022年末前十大占比只有17%,第一大重仓股占比还不到2%,等于是一只主动量化基金了。
集中持仓和分散持仓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苏秉毅在大成景恒任职以来回报率达到132%。
不过,不像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某个阶段突然大爆发,吸睛十足,苏秉毅每个阶段的业绩都比较平稳,或许这也是过去长期业绩不错,但始终没能吸引机构资金的原因。
但是光看业绩,黄海、武阳、丘栋荣等大佬的这些基金,去年业绩都实现了正收益,但机构持有比例,怎么还降了呢,机构出逃了?
其实不是,“机构持有份额”的数量都是在大幅增加的。
这就说明,这些大佬在业绩亮眼的前提下,不仅获得机构资金青睐,但散户买得更凶,所以挤压了机构的占比。看来,散户还是爱大佬的。
第二类,去年业绩好,机构却快速开溜的
都是熟悉的大佬,周海栋、鲍无可、黄海、林英睿、姜诚、缪玮彬。
周海栋的华商盛世成长,去年涨了6%,机构持有份额却从近4000万份,降到557万份,暴降近85%。
但周海栋的名基华商新趋势优选,去年涨幅14%,机构可是大买特买,持有份额从2021年底的1亿份,暴增到2022年末的7.9亿份,是2022年被FOF青睐宝持有第五多的基金。
黄海也上榜了,万家精选的机构持有份额从3.6亿份,降到近7200万份,大降近80%。机构持占比只剩11%,从一只偏机构基,成了散户基。
但如前边所说,黄海最牛的基金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还是被机构大幅增持的。
资金往明星基金集中,这也算正常,对这些基金经理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困扰。
整体来看,可能正是因为业绩太猛,机构也怕追高;而且,后续有规模膨胀的可能,担忧基金经理不一定hold得住,先撤为敬。
这在缪玮彬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了。
这几年来,他就管理金元顺安元启这1只基金,长期业绩很出圈,去年也拿下35.6%的收益。但机构持有份额从近6300万份,降到了3600万份,机构持有比例从32.6%降到8.4%。
而在2022年8月15日,这只基金便发布公告,8月22日起暂停申购。
而根据2022年中报数据,金元顺安元启规模只有12亿。
基金公司提前“防患于未然”,早早暂停申购,无疑是担心规模大了,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毕竟缪玮彬的风格在于小盘股、微盘股的挖掘。
基金经理已经发出“规模大了,我hold不住”的信号,机构便不“强人所难”,否则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收益。
所以,尽管发布公告后,离正式开启暂停申购还有一周时间,机构并没有选择在关门前大举冲进场,倒是散户快速出手抢货。
从结果上看,机构的这波开溜,有点可惜。这些被抛弃的老牛基,今年来大多跑赢了同期沪深300的4.6%。看来,不报团的基金经理,业绩惯性还是比较强的。
第三类,业绩做不好,机构大买入
为了排除掉基金公司为迷你基金“保壳”,从而找机构资金帮忙的可能,我把2021年规模小于2亿的去掉了。
这类基金,在去年业绩折戟的情况下,却获得机构的大举买入,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重仓某些板块,机构或是出于看好这些行业而爆买。
大家最熟悉的蔡嵩松和冯明远,一个重仓半导体、信创,一个重仓新能源;薛小波的泰康创新成长,聚焦于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的科技领域;何晓春、赵伟捷的大摩优悦安和混合,其实就是一只全仓医药的基金。“名气”还挺大,去年医药大跌时,净值一天就跌去四五个点的。
张金涛的华宝医药生物也是全仓医药。卢轶乔的银河文体娱乐,则集中在传媒...
不过,这些基金经理中,谢屹是个例外。
谢屹的诺德品质消费6个月持有,第一大重仓行业医药,占比只有26%,第二大重仓行业是商贸零售,占比16%,相对还是比较均衡分散的。
或许机构看中的,是期待这位曾拿过金牛奖和金基金奖的大佬的长期实力,以及在震荡市中,均衡策略或许能活得更好。
从结果看,机构对垫底基金经理的押注,也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专注于医药的大摩优悦安和,其它基金今年以来都实现了正收益,尤其是蔡经理和卢轶乔,在风口下再度飞舞。
在追逐新牛基,以及“抄底”垫底基金中,机构展现出了神奇本领。但对老牛基的忌惮似乎比较多,怕高、怕规模膨胀,由此也错失也一些机会。但终究,胜率比较高,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