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总有一些人因为“甲状腺结节”的出现而焦虑,担心它随时可能恶变;还有人过度紧张,一年里多次筛查。近日,2023版“甲状腺结节诊治指南”发布,对甲状腺筛查是否要做、查出结节怎么办等问题进行释疑。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并针对不同风险结节给出治疗建议。受访专家有: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丁胜;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高庆坤。
近日,《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这份最新版指南根据临床证据并综合专家意见给出117条推荐,明确了甲状腺结节筛查人群,增加了超声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中国标准。
《指南》的主要内容涉及:甲状腺结节的评估与筛查、甲状腺结节的随访、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性质未确定结节的处理以及妊娠妇女甲状腺结节的处理等9个方面。从筛查到发现,从定性到选择治疗方案,给出了甲状腺结节科学性的可供参考意见,并就每项意见给出了推荐强度。
其中,在最新版《指南》的“推荐2”指出:不建议在非高危的普通人群中进行超声筛查甲状腺结节。推荐在下述情况筛查:童年时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全身放射治疗史;一级亲属甲状腺癌家族史;有甲状腺相关的遗传综合征家族史或个人史。
为什么没必要人人“超声筛查”?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最主要目的是鉴别其良恶性,8%到16%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目前,高分辨率甲状腺超声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其灵敏度高,小到2毫米的结节也能看清,还能协助鉴别良恶性。
之所以《指南》推荐缩小筛查范围,可能有几项原因:发病普遍,但恶变风险低。丁胜认为,甲状腺结节虽然检出率高,但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良性范畴,恶变风险较低,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常规筛查存在浪费医疗资源的可能。
高庆坤表示,甲状腺结节发病人群几乎覆盖约70%的60岁以上人群,大部分不需治疗干预,因此没有必要对广大人群进行超声普筛,只有经体检或医生查体发现甲状腺异常后,再行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才更加科学。
高庆坤表示,在无症状人群中,约19%~67%有甲状腺结节,而恶性结节占比不足10%。目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死亡率较稳定。除预后良好的因素外,也可能与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有关。
比如占甲状腺癌85%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因预后良好被称为“温柔的癌”,直径小于1厘米时不用干预。
实际上,一旦被检出结节,即使个头非常小,患者也难免焦虑,会进一步做穿刺检查、CT,甚至磁共振、PET-CT等有创或昂贵的检查,进而引发过度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关于这条筛查建议,《指南》的推荐强度是弱推荐,这意味着,我们仍需重视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筛查。特别对于出现了相关症状、怀疑自己有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妊娠期妇女,以及甲状腺癌的高危人群,超声筛查依然是有效鉴别手段之一。
自从超声检查应用于体检后,甲状腺结节发现率从4%快速上升至19%~67%,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甲状腺结节,其中以女性和老年人多见。在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查中,会依据一系列科学评估,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其中一级至三级,代表恶性风险很低;四级和五级属于高风险等级。
查出不同风险等级的结节,如何治疗?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定期随访,无须特殊治疗;高风险等级甲状腺结节,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生长速度、辅助检查的结果对结节性质进行研判,制定治疗方案,一般随访周期不会超过3个月。
简单总结就是,超声筛查良性结节,基本不用进行特别治疗;超声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的结节,可通过穿刺进一步确诊,如果穿刺细胞学不能确诊,可以对穿刺标本进行分子标志物检测。
无法确定良恶性的结节,如何治疗?
1.超声表现不符合穿刺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可每隔6~12个月随访,暂未接受治疗的可疑恶性或恶性结节,可以缩短随访间隔;
2.穿刺结果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如果超声表现高度怀疑恶性,建议在12个月内再次进行活检穿刺;
3.随访期间出现新的可疑恶性超声征象或体积增大超过50%的甲状腺结节,可以通过穿刺进一步确认;
4.对于细胞学性质未确定的结节,建议妊娠期进行监测,产后再评估。
《指南》也建议对于确实需要切除的结节,除了手术切除术外,消融治疗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合并有其他甲状腺疾病,如何治疗?对于少数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或甲减的情况,患者可参考甲状腺功能指标,遵医嘱治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