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乡愁

故乡与乡愁

00:00
05:44
《故乡的风貌可以成为内心的稳定客体,满足乡愁》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进修,发现欧洲偌大的城市,高楼寥寥无几,大多是老房子。居民购买住房也都找旧的,且买到后如获至宝。如果非要翻修改造也尽量不拆外观,只在里面重新装修。很多家庭都有古老朴素的硬木家具,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他们仍然在使用、维护,并因此感到自豪。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街道的模样与百余年前的图画别无二致。在英国,许多房子的建筑时代推算起来相当于我国的明朝,但现在仍用于办公、居住,比如英国坎特伯雷市的教堂。西安城幸运地保留下来的明城墙,已经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标志,一种文化的符号,一幅乡恋的画面。
然而,在许多地方,改善物质生活的迫切愿望,使我们今天的居住环境日新月异的同时,却疏忽了对老城、古宅的保留和保护。从潜意识看,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先人的劳动创造、心血付出和社会生产力结晶的不在乎、不认可,这何尝不是对先人有失敬重呢?做这些事情的人,大概是被自己内心自私、贪婪的“小我”充斥,取小利而忘大义。在这些疯狂的损毁中,个人内心似乎有一种驱力在迫不及待地寻求即刻的满足,贪婪无度地追求物质的满足,在表面上填充了物质匮乏的空洞,但并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感受,这
大概就是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房姐”“表哥”的社会心理原因。
生活在当下,我们需要认真地反思: 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拼命地、贪得无厌地买房子,发疯似的盖起丛林一样的房子,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的合谋。当大家面对祖宗的城池、房屋、街道,内心升起的不是欣赏、敬仰、自豪和感恩,而是委屈、失望,甚至自叹命薄福浅,感觉破落、寒酸、自卑、自叹。觉得这些“破旧”的“遗物”,是祖先辱没、辜负了自己,抱怨先人无能而让自己受了委屈。这样,大家就会对祖先失去敬意,不珍惜他们创造的东西,甚至总是幻想自己可以创造最高大的、无人可比的建筑奇迹,这是不是太狂妄、太疯狂?对祖宗前人的创造、努力和劳动积累毫无敬畏和留恋,以为自己的建造举世无双,自己的名字就能流芳百世。试问:如果一代代人都这样乱来,那么谁的创造可以留下?你这样对待祖宗,后人也会看不起你的劳动,会不珍惜你。疯狂摧毁后,哪里还有儿时的回忆,何处还能挽留故乡的气息?人都失去了根,失去了乡恋的依托,怎么完成心理上乡愁的寄托?我们就都成了精神上的流浪狗。从心理意义上看,这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俄狄浦斯冲突,是不认同先辈文化的结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