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里的性话题

样板戏里的性话题

00:00
07:10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基本是百花凋零,所有传统的文学作品都不加选择地被当成“封资修”予以否定,能接触到的就是八个样板戏。从戏剧专业上来说,八个样板戏的确被加工打造成了艺术技巧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作品。但在这仅存的几部作品中,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 所有样板戏里的人物形象,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单身,无配偶,更无相好的异性。无论是哪个年龄段,无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甚或儿童,无论是什么性别,男女不限,竟然都没有相爱的、相恋的、相处的异性对象。跌宕起伏的剧情里,从头到尾,就少有成双成对出现的人物。《红灯记》里李奶奶没有李爷爷,李玉和没有李婶,铁梅青春年少更不用说谈对象了。《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刁德一、沙奶奶都是单身。《海港》《平原游击队》《龙江颂》等等样板戏里的人物都是单身。就只有《沙家浜》里的阿庆嫂似乎是有丈夫,但是从前到后没见阿庆闪面,只有胡传魁问了一句:“阿庆呢?”阿庆嫂说:“上海跑单帮去啦!”出去打工一去不回,阿庆嫂成了留守妇女。

《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唱段:
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
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
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
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
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
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
白日里父女打猎在峻岭上,
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 …

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并不是说人们心理发展都停滞在了前俄狄浦斯期,没有性的萌动、欲望、冲突,而是说在当年的社会氛围、背景下,是不提倡、不赞颂、不宣传,也不让人们触碰和意识到与性相关的内在心理感受的情景。所以在故事中就不能设置这种故事情景,这样的情景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感触。说明那个年代是相对比较保守、苛刻的,人们在看待人际关系时处在“阶级斗争的目光”之下,“亲不亲,阶级分”,人们如果是一个阶级的人,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就是亲人。如果不在一个阶级阵营里,就是“敌人”。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阶级斗争意识”很强,这个“意识”是指在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对人,即客体,有黑白 、好坏截然不同的态度,不能有模糊地带,不能动摇。这样我们就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比较简单明确,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自己人。同志间可以亲密无间,这种亲密无间也不会犯任何错误,你我形同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形同母子关系。
那个年代拍出来的电影也很有意思,怎么体现漂亮女人的故事情节呢?如果有漂亮女人出现,往往这个女人都是女特务。漂亮性感的女人会唤起人们的性兴奋,这是可怕的,会让人犯错误的。但是又不能不让她出场,那就给她一个令人恐惧的女特务角色。潜台词是:美女的漂亮是吸引你的利器,漂亮背后就是要你命的陷阱,你不想死就小心点。
我们今天借助于《水浒传》和样板戏里处理女性角色的方式,看到一个现象: 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个类似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阶段不同的情景。有些时期社会群体可以有比较充分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表达,有些时期是不允许、不能够的,是前俄狄浦斯期两人关系的阶段。
社会发展是一种波动的状态,有些阶段,人们对性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 有些阶段却过于苛责、刻板。近几十年,在性的态度上,似乎又变得宽容,甚至放纵。而人的内驱力不只是让其恣意泛滥,在健康发展的趋势上是需要被去性化、被升华、被自我功能节制的。内驱力既不能被压抑、否定、歪曲,也不能荒淫、糜烂、肆意横流。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状态都是一个起伏波动的过程,值得我们个体和群体深思。
我们学习精神分析,并不是让内驱力变得肆无忌惮,而是需要接纳、肯定、欣赏、爱惜,同时对自己本能的部分给予保护、节制、妥协的处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