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越城讲学:绍兴成为王学中心地

【第二十七讲】越城讲学:绍兴成为王学中心地

00:00
22:05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到正德十六年十二月,朝廷封王阳明为新建伯,我们还特别强调过,这一封爵并不意味着朝廷对于王阳明三四年来蒙受各种各样的诬陷急于昭雪,并不表示公平正义已经随着朝廷的新政而回归,事实上朝廷只不过是借着给王阳明封一个名义上的新建伯来搪塞社会舆论做了一种姿态而已。这一封爵的结果反而表明王阳明再一次成为朝廷内部权臣之间相互勾心斗角的牺牲品。


一.疏辞封爵 所受失于公允


到了嘉靖元年的正月初十王阳明上书要辞去封爵,他在这个上书当中特别陈述了不敢受封的四项理由。


第一点,朱宸濠谋反是积十数年之久,可是他一旦举事不到十天就败亡了,阳明说此非人力所及也,乃上天为之也。那也就是说,这是天意,并不是以我王阳明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如果我现在接受了封爵,那叫做滔天之功,这是我不敢受封的第一项理由。


第二,朱宸濠谋反,朝廷有洞察力的一些高层人物实际上早就已经察觉了,所以当时如大学士杨廷和、兵部尚书王琼等,早就做了预先的安排,可是现在这些大人物、朝廷的高层人物都没有受封,都没有受到褒奖,结果单单给我王守仁封了爵,阳明先生说这叫做掩人之善,这是我不敢受封的第二项理由。


第三,朱宸濠谋反变起仓促,当时倡议之士并不只是我一个人,比如说有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江西各地的知府、知县等有数十人参与了平定朱宸濠谋反的战争,尽管这些人平日里为人人品或有不同,但是仅仅就平定朱宸濠谋反这件事情来讲,他们都有捐躯、效死之忠、戮力勤王之绩,是功同一体的。结果现在其他那些人都没有受封,都没有褒奖,我一个人封了新建伯,阳明说这是袭下之能,这是我不敢受封第三方面的理由。


第四,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效劳以报朝廷那都是责任、都是职份,不足以为功,更何况我自己多年以来已经是忧病相续、神昏志散。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我结果还接受了朝廷的封爵,叫做冒昧贪进,忘己之耻,这是我不敢受封的第四项理由。


阳明最后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祸患、灾祸没有比叨天之功更大的,一个人的罪虐也没有比掩人之善更重的,一个人的恶也没有比袭下之能更深的,一个人的耻辱也没有比忘己之耻、丧失羞耻之心更加深重的。四者备而祸全,如果我接受了这个封爵,那也就是说,所谓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忘己之耻都具备了,所以我不是要辞去朝廷所给予我的荣耀,实际上只是为了避祸。


王阳明为什么要坚决的辞去封爵?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上一次也曾经提到过,这个朝廷高层一个杨廷和,一个王琼,他们两位原本有冲突、有矛盾,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一直到世宗继位之前差不多四十天的时间里头,总揽朝廷内外政权、内外事物的是杨廷和。


可是杨廷和刚好又和王琼向来不睦,所以到了正德十六年的六月份,在杨廷和的主使之下把王琼抓了起来,投进了监狱。当时就是要所谓按照法律,要处死王琼,王琼竭力自辨,最后去戍守边疆。而王琼和王阳明的关系,我们也提到过是相当密切。阳明呢在过去曾经都把战功也归功于王琼,王琼是兵部上书。


那么从朝廷高层来讲,正因为有杨廷和和王琼之间的这种斗争,王琼失势,杨廷和主揽内外朝政,所以他就故意要贬低王阳明。史料记载他们还故意修改、删改了当时的记功册。所以王阳明在陈述不敢封爵的第三点理由当中特别提到和他一起起兵的江西各府州县的政府官员。在这数十人当中,实际上只有一位吉安知府伍文定稍稍受到了升官,其他各位不仅没有升官,没有得到褒奖,反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废斥殆尽,那也就是不仅不给予升官,不仅没有给予奖赏,反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遭到了贬斥。毫无疑问王阳明所说的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就是指这个事情来说的,所以在这个意思上,王阳明辞去封爵,就是对于当时朝廷太失于公允、太失于公正的一种抗议。


二.迹比樵渔 无辩以息谤言


另一方面,朝廷给王阳明封新建伯,同时又贬斥了和他一起举事的其他政府官员,封新建伯名义上是说要禄米一千石,给予告劝,而实际上是铁券未颁,禄米未给。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我封你个新建伯,结果呢证书也是没有的,奖金也是没有的,有等于没有。所以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当中说,尽管封了新建伯,可是铁券未给,禄米未颁,朝事无与,迹比樵渔,那也就是朝廷中的各种事物跟王阳明没有任何关系。


阳明先生名义上是政府的官员,并且还封了伯爵,可是就和乡下的普通百姓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朝廷对于整个事件、对于王阳明,以及和他一起举事的各地方官员,在平定朱宸濠谋反这件事情上是多么的不公、不正、不平、不允。到了嘉靖元年的二月,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阳明丁忧在家。


阳明的上书,到了719日朝廷下了批复。批复的大意很简单,所辞不允,不允许你辞去封爵。阳明得到朝廷所辞不允的批复之后,尽管是在丁忧当中,自己身体也相当的不好,但是仍立即作书,再次请求辞去封爵,可是这个再次请求辞去封爵的上书到了朝廷那儿,结果是疏入不报,朝廷不理睬、不管了。


另外一方面呢?王阳明仍然在受到所谓党逆的指控。当时有一位御史,名字叫做陈启充,他就在杨廷和等人的主使之下,专门上奏弹劾王阳明,罪名非常清楚,就是党逆,是朱宸濠的同党。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呢,当时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当时是刑部主事,上书为王阳明大鸣不平,要辩解。


可是王阳明知道之后,给陆澄说,古人说无辨止谤,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现在各种各样的议论沸沸扬扬,谤言沸腾,你辨的过来吗?白的不会由于各种各样的诽谤而变成黑的,黑的也不会由于你辩解也就真的白了,我们今天所做的只应该是动心忍性,却不言而信。要相信事实,白的终究是白的,黑的终究是黑的,不要辩解,王阳明这样的一种心态,那样的一种精神气貌,真的非我们后人所及呀。


三.讲学兴盛 门子弟子日进


不只是在这些方面的诬陷,还有一个事实,随着陈启充等人的诬陷、上书,王阳明的学说当时也被诋为伪学,到了嘉靖三年,阳明先生呢丁忧服满。按照古代的一般的规定,丁忧服阙之后,那朝廷当然要重新给予任命的,要重新做官的。可是朝廷忘了王阳明,没有王阳明这么一个人了,尽管当时有多位大臣,包括黄绾在内,向朝廷不断的上书,希望推举王阳明入阁辅政,可是所有这些如石沉大海,豪无影响。


那王阳明当然不以这些为意,丁忧服阙之后,他开始大规模讲学,门人、弟子因此日进,当时的影响极大,远近僧舍得是阳明先生的讲学之所。山阴禹穴皆为弦歌之地,盛况空前。正因为到山阴来听阳明先生讲学的人太多,没地方住,所以当时的绍兴知府南大吉,也就是南元善,他是当时的绍兴知府。他重新修建了稽山书院,来接待四面八方来绍兴听阳明先生讲学的学者。这种影响之大,举几个例子来说。


从不同的地方赶到绍兴来听王阳明讲学的,年纪最大的有位叫做董沄,号萝石,不是绍兴本地人,他是海盐人。当时他到绍兴来听阳明先生讲学的时候,已经68岁了。嘉靖三年已经68岁了,这位董萝石先生也非一般人,而是能诗能文,在当时还享有相当的声誉。


他听说阳明先生在绍兴讲学,那就从海盐,头上戴着斗笠,肩上抗着自己的诗卷来访问。进门来以后,阳明先生一看这样子个长者,年纪比阳明先生大得多,所以呢长揖上座。当然来了呢,那就要对话。与之对语,和他谈话,连日连夜谈。


董沄心中有悟,然后他一定要拜王阳明为师,那阳明说这不可。可是他一定要强行纳拜,成为了王阳明先生名下年纪最长的一位弟子。从这个董沄拜阳明先生为师这件事情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阳明先生的学说,他的讲学的内容是如何能够启迪人心。这也是他当时以讲学影响重大的一个显著的例证。


还有一个事情也挺好玩,阳明先生讲学,他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良知。所以王阳明自己说。,我最近一些时间来,却见得良知两字真是简单,真是清浅,人人都有良知,一点就醒。尽管我从龙场以来,所讲学的核心内容就不出良知两个字,可是我当时点此二字不出,也就是我没办法用良知两个字来把我的讲学核心内容点明。


现在点出良知二字,那实在是令人新奇,哪怕是平常所谓的下愚之人一提便行。所以他讲良知,弟子们一天到晚都在讨论着良知。阳明先生自己曾经讲到过一件事,他说最近有一位乡大夫,就是乡下的绅士,他邀请我来讲学,然后他问我。我邀请你讲学,你除了良知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可说?王阳明自己回答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别的可说?所以这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由此可见在阳明先生看起来,圣人之学那就是良知,没有什么别的可说了。王阳明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从百死千难当中体悟出来的良知二字,那正圣门正法眼藏,是千圣相传一点真骨血。


良知我们今天怎么来看我们现在还是先放下,我们等到讲良知的时候、讲阳明先生思想的时候、我们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再进行讨论。阳明先生当时讲学的影响广大,除了董沄这一个例子以外,我们也还可以举到当时的绍兴知府南元善也是个例子,南元善是知府。用当时的说法那是父母官,南元善请阳明先生讲学,并且重新修建了稽山书院,来接待四面八方来的弟子,他自己也已经座主称门生,拜在王阳明的名下。到了嘉靖三年的十月,南元善增刻《传习录》。他是绍兴知府,这件事情影响广大,不只使阳明思想传播呢更加的广泛,并且南元善卸任绍兴知府,他是陕西人,回到陕西之后,实际上就把阳明学带到了陕西,开始在陕西这些地方流传,就这个事情来讲,南大吉也是对阳明学的传播尤其是在陕西的传播,是非常有功的,影响很大的。


四.朝中有事 起任两广巡抚


到了嘉靖四年的正月,阳明先生的夫人朱氏去世了。这件事情对王阳明个人生活来讲实际上是造成很重要的打击的。你想他最近三四年来,先遭父葬,后理妻亡,这中间又是各种各样的谗言诽谤,名义上封新建伯,实际上是朝廷借此搁置的争议。所有这一切,就他个人生活来讲,真正用得到的一个成语叫做命途多舛、病苦相续。


如果朝廷从此真的忘了王阳明,真的也不再理会王阳明了,王阳明可能也不会太以为意,他是喜欢讲学的。龙场之后他就开始不断的宣讲自己的独创的新思想。他走到哪里,讲学讲到哪里,在体制之内他是地方官员、是政府官员,在体制之外他就是一个民间的教师。


他在讲学当中体会着那种心与古人相接的一种快乐,也在讲学当中享受着和弟子们共享思想的喜悦。如果朝廷真的就此把王阳明彻底给忘了,那我想王阳明可能非常喜欢、非常乐意就这样在讲学当中渡过他的全部生命。可是不是的,到了嘉靖六年,朝廷又记起王阳明了,不仅记起了他,并且又派给他一个差事。让他做两广巡抚,到两广去,又有事了。朝廷出了事了,他们又要借助王阳明来解决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我们下次再说,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88563213

    大明不灭 苍天无眼 垃圾朝廷

  • 哆来咪4567

    非常感谢老师!

  • significiont

    董教授的授课精彩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天真_tianfang

    非常精彩

  • 13518266wrj

    精彩

  • 听友188370802

    老师传授知识还可以,传道则还不足。

    竹林访客 回复 @听友188370802: 哪里不足?你倒说说

  • 竹林访客

    谢谢老师

  • 泮波龙_yz

  • 他国哈市地方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