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词一期第十一讲-词的句式

沧浪词一期第十一讲-词的句式

00:00
53:22

小令第十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词的句式。

 每个词牌的句式,词谱的修订者并不会都作以标注的,除非有些特别的句式,有的词谱会标注。

所以,我们每填一个新词牌的时候,要先读古词例子,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句式,要学习古人如何使用句式。

由于音律的关系,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故而相对于诗的齐整庄严,别有一种参差流转之美。

诗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为基本句型,词却从一字到十一字句都有,即使是同字数的句子,词与诗也有差别。

1,一字句

一字句,就是一个节拍,声韵可平也可仄。

一字,就构成了一句。

有时候一字构成不了一句的意思,但是为了词意表达的需要,也把它单独给分了出来。

我们熟悉的《十六字令》,其第一个字(取平声),就是个“一字句”。

还有大家熟悉的《钗头凤》,它的煞尾句是三个仄音字--“仄,仄,仄”。

例如陆游的《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这三个独词句,都属于一字句。

2,二字句

二字句用起来也是有说道的。一般是用平平,平仄。

前面的第一字常是中性的,可平可仄。

但是要注意,“仄仄”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拗句”,

而“仄平”则是属于罕见的“拗句”了,这两种情况要慎用。

二字句还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多为押韵的。

说起二字句,我们自然会想起了那个小令《如梦令》了,其中就要求有两个叠用的“二字句”。

试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三字句

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后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这样的格式来组合而成的。

以律句来看,那么,就应该是这样一些组合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同律句有拗的情况,这里也存在“拗句”的形式,只不过,词里的这种拗的时有所见的,不象律诗那样严格限制。

“仄仄仄、仄平仄”这样的拗句比较常见,“平仄平、平平平”则是比较少见的拗句。

注意:三字句句式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如“柳丝长”(温庭筠),“鬓微霜”(苏轼)。

4、四字句

诗中四字句,一般是二二句式,

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手挥/五絃,目送/归鸿”。

但词却有上三下一、上一下三和一二一的句式。

上三下一句式,如: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姜夔)

上一下三,如: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

在正常情况下,四字句句式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也有作上一下三的,如“对/长亭晚”(柳永)。

词中四言句应和诗一样作二二句法,上三下一,上一下三都是词人不得已而进行突破。

一二一的句法,在四字句中就更是罕见。

当然,有一些四字句,实际上是领字加三字句,那就必须用上一下三句式:如“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

一二一的句法,出现在《水龙吟》的结句,如“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苏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古人多半这样写,以其句法奇崛矫健。

至于《双双燕》的开头,史达祖作“过/春社/了”,但别人并不如此用,因此不能算是通例。

句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词归根结底是音乐文学,作词者只要节拍不误,文词当于何处断、何处连,自是甚为自由。

比如同为《水龙吟》,苏轼就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的结法。

但今天音谱已失传,填词者不应妄改句法,须有名作可据,庶几可免失律之讥。

5、五字句

五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

(1):上二下三句式,如“春山/烟欲收”(牛希济);

(2):上三下二句式,如“了不知/南北”(秦观);

 (3):上一下四句式,如“念/武陵人远”(李清照)。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李元膺《洞仙歌》)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秦观《望海潮》)

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6、六字句

六字句通常是(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特殊句法则有(上一下五)或(三三)句式。

上一下五,也就是用领字。

如:

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姜夔《角招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姜夔《暗香》

三三句式,又叫做“折腰句”,

如: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刘过《水龙吟》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姜夔《长亭怨慢

这种折腰句法,各种词谱往往用逗来标明,一般照了词谱填词,不太容易出错。

7、七字句

七字句,常用(上三下四)句法,在词谱里,就用逗来标明。

比如: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不堪听、急管繁絃——周邦彦《满庭芳》

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摸鱼儿》

信劳生、空成今古——叶梦得《八声甘州》

此种句法,如多诵前人词作,自能举一反三

偶有上一下六的领起式,如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八六子》),尤需注意。

8、八字句

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中间用逗,

如: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王沂孙《眉妩》)。

但也有以一字或二字领起的,那样就不能用逗分开了,

如: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张炎《八声甘州》)、

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皆是。

八字句亦偶有用四四句式,中间作一逗,如“定知我今/无魂可销”(史达祖《换巢鸾凤》)。

9、九字句

九字句多数为(上三下六)句式,

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倾杯乐》)、

“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姜夔《琵琶仙》)。

亦有(上二下七)的,如“惟有/阮郎春尽不还家”(温庭筠《思帝乡》)。

上六下三,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上四下五,如“江阔云地/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10、十字句

十字句,一般以(上三下七)组织句子,

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这些句式,我们每填一个新词牌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古人的例词,

不仅要看古人的手法,更要看古人的句式,不能按自己的喜好来用句式,更不能乱添领字,那就改了原词牌的味道了。


11、十一字句

十一字句,有的是上六下五,有的是上四下七,

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苏轼)。

这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张炎说:“词与诗不同,词之语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八字者。

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

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

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

若能尽用虚字,语句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词源》)词中很多较长的句子,其实就是虚字领起一个较短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学习词牌:点绛唇

  一、词牌简介

点绛唇,押仄韵。双调,四十一字。共有三体。

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

钦定词谱共收录了974首例词。

二、例词及词谱

 点绛唇    冯延巳

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钦定词谱】

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

中仄平平仄(韵)。

中中仄(韵),

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点绛唇》以冯词为正体。

三、词牌特点及要求:

1、《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

但亦有作平起调者。

全词上片第二句第一字(例词:梦),第三句第一字(例词:画)均宜用去声;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例词:意)亦宜用去声。

2、下片第三句的三字句,句式:上句法。

四、例词赏析

下面我们进行例词赏析:

炼字被古人称为“一字师”,古人很讲究的,我们学习填词就要做到“一字师”。

我们在填词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炼字方面却差很多火候,可见炼字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作品中是怎么炼字的,炼的是哪些字。

点绛唇  韩淲

竹隐高深,夏凉日有清风度。苎衣绳屦。鹤发空相顾。

翠扑流烟,又向溪翁去。青山路。要当同住。长占无尘处。

大家看看过这首词中哪些字炼得好?

隐,扑,占。

大家再看看这三个字好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们发现最常炼的字的词性是什么?动词。

大家都知道,从炼字的角度看,诗工词巧,诗讲究的是工整,而词讲究的是巧妙,在炼字方面怎样达到巧妙呢?

首先要学会“炼动词”,那么炼动词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

巧,巧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这首词。

【竹隐高深】

隐,这里是藏的意思,

但用了一个隐字,让读者觉得竹子是故意的隐藏在深处,

不让人看到,如果我们换成”在”字,意境全失。

那这个隐字好在哪里呢?好在用了什么手法呢?

它不但准确地表达了竹子所在的位置,而且还把竹子的位置表达地更形象,更具体,更有人情味。

因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拟人的手法的好处是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具体,更生动,更传神。

再来看【翠扑流烟】,

扑字也一样,竹叶在风中的动态,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看一个例子:

点绛唇  程垓

梅雨收黄,暑风依旧闲庭院。露荷轻颤。只有香浮面。

挂起西窗,月澹无人见。幽情远。随钗低扇。好个凉方便。

大家看哪几个动词炼得好。

【收,浮,挂】这三个动词用得好。

梅雨收黄,收,收起。

梅雨停了,作者不说停,而是说梅雨特意收起来它的雨意,天晴了。

拟人,把梅雨说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懂得收放的人

挂起西窗,月澹无人见。露荷轻颤。只有香浮面。

浮字用得也不错,风起来了,荷在风中轻轻颤抖。荷香浮动,颇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点绛唇     曹勋

有个庵儿,做来不大元非小。阳光常照。坐卧谁知道。

炼得丹砂,不是人间灶。冲和妙。鹤鸣猿啸。一任西风老。

这首“老”字用得最好,是西风老吗?还是人老呢?当然是人老了,也可以理解为尽管西风老了,岁月可老,人不老。

再继续看一首:

   点绛唇   曹组

一片南云,定知来做巫山雨。歌声才度。只向风中住。

恼乱襄王,无限牵情处。长天暮。又还飞去。目断阳台路。

大家再看,哪些动词用得最好,歌声才度,度的意思是经过,如果我们换成它的本来的意思经过,那么这个句子就平淡无奇了,用了度字,生动活泼。

“住”是停住,很是准确。目断阳台路。

“断”字也不错,是停住,阻断的意思,目光被迫停住,被阻断,有外力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倒底是谁不让作者向远处瞭望的呢,想睡不着觉,让你读者想去吧!

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动词用得都是妙的,也就是说不是拿出一个动词就是用得最好的。

那到底什么样的动词算是用得妙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用词第一要准确,就是用的恰当;

第二,要生动,就是活起来;

第三,要形象,就是可见可感可闻。

这三条中,第一条只能算是用对了,第二,第三条才算是才是用得巧妙。

大家再看一首

  点绛唇     晏几道

明日征鞭,又将南陌垂杨折。自怜轻别,拚得音尘绝。

杏子枝边,倚处阑干月。依前缺,去年时节,旧事无人说。

有了标准,我们再来看,这首词中哪个动词炼得最妙

【自怜轻别,拚得音尘绝】

对,拚(pàn)字。

拚字是作者努力,下力气的意思,这个“拚”字让读者深思,为什么要这么下力气呢,下力气做什么?

离别,是作者很喜欢这种离别吗,当然不是,是作者不想离别,不能离别,又不得不别,只好拼命地别。可见一斑。

我们再看两首量词的例子:

点绛唇 晏几道

湖上西风,露花啼处秋香老。谢家春草,唱得清商好。

笑倚兰舟,转尽新声了。烟波渺,暮云稀少,一点凉蟾小。

这回不看动词,看其它的词。

这个句子中,“点”,点字用得最好。

先说“点”,“点”字在这里是什么词性,对,量词,点是量词,量词大都是名词变来的。

但在这里不是名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这个小是月亮,月亮只有一点点。

形容弯月的吧,看着月亮好远很小吧,大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点”字这里效果全出。

再配上凉月的“凉”字用得好,

是由于“凉”凉在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凉蟾,指月亮。

月亮在天,我们用什么感官感知的呢?当然是视觉,凉是什么觉呢?是触觉,这里用触角来描写视觉,属于通感,不是拟人,是通感。

再看一首:

          点绛唇  赵彦端

好在苍苔,摩挲遗恨风还雨。一凉相与。片月生新浦。

天外离居,为我荪桡举。山如许。故人来否。岁晚鲈堪煮。

哪两个量词用得好?

 片,凉。

“凉”,在这里是量词,好就好在是形容词活用为量词。

片月,“片“字好在哪里呢,一片月亮,形象生动,月亮薄得像一片纸一样。

 点绛唇  晏几道

碧水东流,漫题凉叶津头寄。谢娘春意。临水颦双翠。

日日骊歌,空费行人泪。成何计。未如浓醉。闲掩红楼睡。

看这首,再看这个例子,哪一个词用得好?

【临水颦双翠】,翠,翠是眉的意思,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点绛唇  晁端礼

洞户深沈,起来闲绕回廊转。凤箫声远。小院杨花满。

旧曲重寻,移遍秦筝雁。芳心乱。栏干凭暖。目向天涯断。

看这一首哪个词用得好:

【栏干凭暖】的“暖”字,把栏干倚暖,可见倚立的时间之长,在外面倚着栏杆望天涯,直到栏杆都捂热乎了。

“暖”是形容词,动词“断”也用的好。

小结一下:我们填词炼字,一炼动词,二炼量词,三炼形容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