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至暗时刻”结束了吗? | 新京报专栏

瑞信“至暗时刻”结束了吗? | 新京报专栏

00:00
08:38

对金融市场或银行业而言,刚刚过去的,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周末。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20日报道,深陷危机的瑞士信贷银行终于和国内另一银行巨头瑞银集团达成历史性的收购协议。

但,我为什么说“又”呢?

刚刚似乎“落幕”的美国硅谷银行危机,就是在一个周末——被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及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同手忙脚乱帮助“止血”。当然,主要是帮给市场而非银行,硅谷银行已经倒闭了。

再顺着历史往前看,2008年3月16日,也是一个周末,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宣布,将以每股2美元的出价收购对手贝尔斯登公司,总价大约2.36亿美元。这一价格较贝尔斯登此前两天每股30美元的收盘价缩水93%。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定于3个月后关门停业,却只是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市场的著名投行。

随着次贷风暴席卷全球,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财政部、美国银行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后,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的华尔街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在一片哗然中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就在那个周末,美国银行决定收购美林。

然而,一切并没有好转。全球金融危机加速恶化。

当我们普遍把雷曼兄弟当作2008年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时,也许我们还需要往前再追溯一下,那些让很多人不眠又安眠的周末。

历史证明,“又”安眠只是暂时的。这一次,“又”会是怎样?

市场情绪仍在不断恶化

市场不相信瑞信的眼泪。

这家在2007年时站上过近千亿瑞士法郎市值高峰的优秀范本,在次贷危机中是受影响最小的银行之一。

然而,上周瑞信股价大跌,市值跌至70多亿美元,和瑞幸咖啡几乎齐平。

此一时彼一时。这还没到瑞信的“至暗时刻”。

“至暗”的意思是,尽管投资人沙特央行出来“辟谣”,说不追加投资只是因为触及合规线,对瑞信并无不满;尽管瑞士央行几乎第一时间表示,要给出500亿瑞士法郎纾解瑞信的流动性危机;尽管大洋彼岸的美联储也在不断“平息”所谓的金融市场风险,但市场情绪似乎仍在不断恶化。

瑞信股价在历史低位上继续下跌,其信贷违约掉期价格也回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5年期CDS周三上涨102%。

伴随着瑞信股价下跌的,还有其他银行股和欧美股市,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至少有四家大型银行,包括法国兴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已经对其涉及瑞士信贷或其证券的交易做出了限制。

曾经,百年历史,千亿市值,万亿资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据悉,到了“老对头”瑞银出来要收购时,只比出一个手指头,那是在说“10亿”,让人情何以堪。

当地时间3月19日周日,瑞银宣布将收购瑞信,透露这是一宗全股票收购交易,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的股东将获得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总对价30亿瑞郎。

曾经,百年历史,千亿市值,万亿资产。尔曹身与名俱灭。

“狂飙”瑞信内部风控混乱

市场不相信瑞信的眼泪。因为大家都见识过瑞信的“狂飙”。

近年来,瑞信深陷洗钱、投资暴雷等负面消息漩涡,2021年,Archegos Capital爆仓,瑞信损失55亿美元;同年,Greensill Capital倒闭,瑞信损失也达十几亿美元。

但是,这些都离大众所理解的“狂飙”尚有距离。

2019年,一则金融街的社会新闻头条登上了各地的“热搜”:瑞信非法监视前员工。事实上,这条新闻的内容和标题一样狗血。

瑞信当时的CEO Thiam与瑞信财富CEO Khan是两大金融才俊,Khan位置较低,但也是业务骨干,在Thiam来之前就已经取得赫赫战功。Thiam则空降瑞信,并作出成绩。

无巧不成书,两人是邻居。据说是因为豪宅装修和比拼之类的芝麻事儿,最终在Thiam家的重要人物大派对上发生了两强直接互撕的尴尬历史瞬间。

人生至此,老大留下,老二走人。Khan怒发冲冠后转身去了瑞银,做同样的业务,拉同样的客户,风生水起,甚至还不断和前同事们把酒言欢眉目传情,弄得瑞信传言不已跳槽不少。

瑞信见状,认为这种“薅瑞信羊毛”的事儿不能忍受,于是聘请了私家侦探公司监视Khan。

不料,有一天被Khan当街发现并揪打报警,最后酿成一桩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丑闻。事发后,非法监视被证明存在,股价大跌,但让瑞士信贷的首席运营官背了锅,说他是为老板出头,瞒着老板做的非法行动。

经过一番和稀泥,Thiam辞了职。而Khan在瑞银干得很有声色。

这种真正的“狂飙”,显示出瑞信的内部风控可能相当混乱。因此也就不奇怪,此后的接连败招。

机构的道德风险酿造市场苦果

去年10月,一名澳大利亚记者报道有大型投行濒临破产。市场把焦点纷纷对准瑞信,担心它会是下一个雷曼。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瑞信就在挣扎自救的途中,贱卖固定资产、额外大额融资、缩减投行业务、关闭大部分大宗经纪业务……

2022年最后三个月,由于客户担忧加剧,瑞信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外流。美国几家大银行,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也持续降低对于瑞信的直接风险敞口。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个疯狂的故事。而我们会发现,疯狂会降低故事的悲伤性。

当然,人们的问题始终是,我还会不会说“又”呢?

在瑞士央行的主持、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的见证下,瑞银收购瑞信得到了市场绝大多数人的祝福。

瑞士央行称,这一救助将“确保金融稳定,并保护瑞士的经济”,其将提供大量流动性援助,除了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SNB现有的工具获得流动性,瑞信和瑞银还可以根据瑞士联邦委员会的紧急条例,获得破产时具有特权债权人地位的流动性援助贷款,总额高达1000亿瑞郎。

而且,瑞士政府将通过规避股东投票表决的法律要求,加快收购流程的速度。此外,也会有人不怎么高兴。

因为,收购后,面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Additional Tier 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这意味着,为确保私人投资者帮助承担成本,这些面值的债券将变得一文不值。

这将是欧洲规模2750亿美元的AT1市场最大一次价值减记事件。损失规模远超过2017年西班牙银行Banco Popular SA债券上的13.5亿欧元减记。当时,该银行被桑坦德银行收购。

的确,此时,我们会认为,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是理所应当的。从2008年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是,起未死之人心,便可挽狂澜于既倒。

在疯狂努力支撑瑞士信贷之际,从欧洲到美国都在疯狂喊话让人们相信全球银行体系是安全的。从瑞银收购瑞信形成新万亿巨头来看,多方努力,似乎应该有个完美故事。

但似未能缓解人们的担忧。

上周,美国的大型银行为规模较小的第一共和银行提供了300亿美元流动性。而美国的银行向美联储寻求了1530亿美元的紧急流动性。这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

是的,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这是很好的。只是,这些救助政策如此迅速高效,是不是在为新的道德风险开出“天窗”?

当市场疯狂带来悲伤故事时,我们总会发现,疯狂的不是普通人,是机构。正是机构的道德风险酿造了悲伤的市场苦果。尽管他们总以为自己能够逃得过。

一切都与2008年不似,一切又都是那么相似。“这次不一样”,似乎是每一次危机真实到来前的完美故事。在美联储史上最大放水之后的最陡峭加息过程中,危机没有到来,但危机可能并未过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