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闲谈】大佬们的投资观点

0512.【闲谈】大佬们的投资观点

00:00
06:11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大佬们的投资观点。来自懒猫的丰收日。


上周,招行开了一场策略会,周应波、林森、邓晓峰等大佬也都有精彩发言,这里一并总结下。


夏俊杰是位特别早关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大佬。不少人对他可能比较陌生,这里简单介绍下:


他最开始是在诺安基金,2010年3月到2017年3月,他管的诺安灵活配置涨了141.47%,收益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2倍多。而且,这只基金在夏俊杰任内只在2011年亏损过,2012-2017年,连续6年正收益。


2017年3月,他卸任后奔私了,创办了仁桥资产,竟然每年都是正收益,包括2018年、2022年。也就是说,2012-2022年,他连续11年正收益。


他在月度观点中说了对“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看法:


最近,政策端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央企“一利五率”新的考核办法,新的三年国企改革的规划,以及对标国际一流企业的价值创造行动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催化剂。


投资者主要是因为电信运营商持续超预期的股价表现才开始重视“中字头”。


最开始,一部分人关注电信运营商,看中的其实是低估值、高股息、现金流良好、每用户收入的提升等,也就是认为电信运营商可能出现一波估值修复行情。


但之后的情况超出了预期,运营商被赋予了数字经济转型的成长因子,两相叠加,这才有了电信运营商的重估。


夏俊杰认为电信运营商的重估是否已经结束并不重要,因为“重估”最终会扩散到其他行业,扩散到其他无人问津且同样低估的公司,央国企重估不会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


更早之前,也就是在今年1月18日的年度策略会上,他还说过,因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2022年低估值风格可能重回舞台中央。


他认为,很多央国企破净,估值被严重低估了。而低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企的考核和市值不挂钩,长期增速慢、缺少激励等。因此,不管是企业盈利修复,还是激励增加,或者是市值与考核挂钩等,都能对目前处于估值底部的央国企有提振作用。


而最近国资委说,国有企业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全国GDP增速,ROE也要纳入国企考核指标。这些都有助于国企盈利修复,以及市值增加,以此为契机,最近“中字头”股票也出现了持续上涨。


邓晓峰主要说了对有色金属的看好,理由是供需结构性失衡。


需求方面,铜、铝是最主要的工业金属,从历史上来看,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是稳定增长的,而且这种需求在未来还可能加速增长。


首先,不管光伏、风电,还是电动车都要用到铜,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对这些基本金属会有比过去有更大的需求。


其次,很多跨国公司在进行制造链的分散与重组,中国企业也希望把自己的制造体系延伸到海外,这会推动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借鉴中国崛起的历程,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对基本金属的需求也是增加的。


供给方面,铜的一大来源是开采铜矿,但在被人类大规模使用了几千年后,好开采的铜矿早就逐渐枯竭了,这意味着生产同样的铜,需要更多的矿石被开采出来,需要更多的资本开支。而2015年之后,整个上游行业的资本开支一直是下降的,行业供给是明显不足的。再考虑到新铜矿从开始到投产往往需要7-10年的时间,未来几年铜的供给是跟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的。


铝的来源主要是电解铝,不像铜那么稀缺,但电解铝是个高耗能行业,一吨电解铝需要1.3万度电。如果还有传统低价的化石能源,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但在新能源转型的当下,很难在海外找到一个体量这么巨大的一次性能源来支撑了。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基本金属的供需是结构性失衡的,这也因此看好有色行业。


周应波的观点非常直接,大方向上,他看好A股未来3-4年的表现,认为“任何一次市场的震荡和回调,都是供大家去买入的一个好机会”。


主要逻辑是新基金发行量,2020年的时候,一个基金经理一天是可以发100亿的,现在一个月总共采发了四百亿,基金市场的人气已经较为低迷,基民的风险偏好也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状态,随后有可能反转。


他看好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自主,包括信创、医疗器械、半导体这些领域的国产化过程。


第二个是创新,主要是创新药、人工智能等方向。


第三个是出海,包括互联网出海和制造业出海两个方向。


林森看好的是港股,


港股是离岸市场,既受美元流动性影响,也受国内经济基本面影响。


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说,中国经济今年处于复苏过程中,利好港股。流动性上,美联储加息步入尾声,海外流动性对港股的扰动也在逐步降低。


基于此,他认为今年港股会比较有意思。


具体方向上,他主要看好这几个:港股互联网公司、在疫情中受损,现在复苏的公司,以及香港本地商业公司。


前两个是不少人都看好的,香港本地商业公司的角度倒是比较新颖,林森也给出了他看好的理由:


首先,香港早在疫情前商业就不景气了,现在四年过去了,两地通关后,香港本地商业可能会迎来强劲的复苏和反弹。其次,这些公司对股东非常友善,经常分红回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