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5分钟社区托育圈”,以公共服务分摊家庭压力

构建“15分钟社区托育圈”,以公共服务分摊家庭压力

00:00
03:08

0岁-3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上海正由点到面为宝宝们提供家门口的“成长呵护”。近日,上海虹口区召开托幼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暨社区托育服务工作推进会,具体部署了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相关要求,并为8个街道社区“宝宝屋”授牌。据介绍,今年,虹口社区“宝宝屋”街道覆盖率将达到100%。通过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为社区内1岁-3岁幼儿家庭提供临时制、计时制的照护服务。(澎湃新闻)


以“宝宝屋”为主要实现方式的社区托育服务,精准地捕捉到了日常育儿的一大痛点,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低龄的幼儿来说,其日常的状态就是“随时离不开人”。看护人片刻不得抽身,一旦临时有事外出,往往会无所适从。而如果有了家门口的“宝宝屋”,这一困境将迎刃而解。


当地职能部门所主导推动的社区“宝宝屋”,自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普惠性、服务性。相比于市场化的幼托机构,其收费价格更低、计费方式更灵活。由于有了街道社区的参与、背书,“宝宝屋”更能赢得市民信赖。事实上,按照统一部署,当地“15分钟托育服务圈”内的宝宝屋,都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软硬件以及人员配置,充分满足了照护幼儿的实际需要。


“随到随托、随到随接”,这相当于在家庭照护之外,提供了一种补充性、兜底性的选项。有了这样一个选项,家长们将宝宝送到了家门口的“宝宝屋”后就能放心去办事了。这样一种临时的“托育需求”,带有偶然性,却极其重要。从服务内容本身来看,并没有太多的难度。其能够开展与维系的关键,实则还是“信任”。很难想象,家长会愿意把孩子暂时交给陌生的、市场化的托育机构。但是,与社区街道深度捆绑的“宝宝屋”,则天然是具备可信度与亲近性的。


推进“幼有善育”,是回应大众现实需求的民心工程。盘整各类资源,打造高标准的嵌入式“宝宝屋”,以一种触手可得的便利,分担了家庭内部的育儿压力。“15分钟托育服务圈”,指向了更熟络、更温馨的生活圈,其一方面体现在公共关怀与社会福利的落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市民个体”对于生活共同体的重新认受。这是一个责任共担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评论员:蒋璟璟

主播:莫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