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仲景-伏气温病-4

02仲景-伏气温病-4

00:00
10:58
【026-白虎人参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路玉曰:此本温热病,误认风伤卫,服桂枝汤也。
若风伤卫,服汤后必微汗而解矣。
不知此本温热,误服桂枝汤,遂至脉洪大,大汗,烦渴不解。
若误用麻黄,必变如上条之危殆。
盖桂枝治自外入之风邪,石膏治自内发之热邪,
故白虎汤为热邪中暍之的方,专解内蒸之热,非治在经之热也。
大汗伤津,故加人参以救液,则烦渴自解矣。
尤拙吾曰:温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证,亦岂辛温可发?
桂枝汤为伤寒表病而里和者设,温证邪从里发,而表且未病,误用桂枝,适足以助邪而耗液。
盖伏寒化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热,是绝其本而资之脱也。
若曰少阴本寒标热,邪入其界,非温不散,然温病之发,寒已变热,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出者,其不能出者,必皆阴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

雄按:先曾祖云:风寒为病,可以桂枝汤发汗而愈。
若发汗而热反灼者,乃风温病,温即热之谓也。
后人不为详玩,谓风温为汗后坏病,抑何固耶?
夫病本热也,加以桂枝之辛热,故液为热迫而汗大出,液去则热愈灼,故大烦渴而脉洪大,连上条似论一证,主以白虎加人参,正《内经》风淫热淫,治以甘寒之旨也。
又《医林改错》谓:发热有汗之证,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是亦温病也。
【172-黄芩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张路玉曰: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
盖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不易之定法也。
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
温病始发,即当用黄芩汤去热为主,
伤寒传至少阳,热邪渐次入里,方可用黄芩佐柴胡解之,此表里寒热之次第也。

周禹载曰: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
伤寒由表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太少二阳?
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或不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
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里证,伤寒协热利,必自传经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外发未久,内郁已深,其人中气本虚,岂能一时尽泄于外,势必下走作利矣。
雄按: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何必中虚始利,饮聚而呕乎?
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宜易连、茹。杨云:此注精当,非前注所及。
【268-三阳合病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周禹载曰:温气发出,乃至三阳皆病,其邪热溷实,不言可知,故其脉浮大也。
意邪伏少阴时,则尺脉亦已大矣。
今因由内发外,由下达上,而浮大见于关以上,故曰“上关上”也。
邪虽上见阳位,少阴之源未靖则欲眠,尚显本证。
而目合则汗,即为盗汗,又显少阳本证。
何以独见少阳?因母虚子亦虚,而少阴邪火与少阳相火同升燔灼也。
所以稍异热病者,但目合则汗,不似热病之大汗不止也。
然何以不言太阳、阳明二经证?以浮为太阳经脉,大为阳明经脉也。

雄按:御纂《医宗金鉴·正误篇》云: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三阳合病之脉。至治法,缪仲淳拟用:百合一两,麦冬五钱,知母、栝蒌根、白芍药各二钱,鳖甲三钱,炙甘草一钱,竹叶五十片。

杨云:此条与发汗已,身灼热之风温,正是一串。初起为此病,汗后则为风温证。徐亚枝云:杨侯尝语余曰:《伤寒论》当逐条分读,不必固求连缀次序,其意以洄溪《伤寒类方》,但当因证以论方,不必循经而论证,为直截了当。盖逐条分读,则其间脉络贯通处自见,若泥次序求连缀,不免凿矣。及读此评,益服其读书另具只眼。
【金匮-温疟
《金匮》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尤拙吾曰:此与《内经》论疟文不同,《内经》言其因,此详其脉与证也。
瘅疟、温疟俱无寒,但热,俱呕,而其因不同。
瘅疟者,肺素有热,而加外感,为表寒里热之证,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不作寒也;
温疟者,邪气内藏少阴,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
脉如平者,病非外感,故脉如其平时也。
骨节疼烦、时呕者,热从少阴出外,舍于肾之所合,而上并于阳明也。
白虎甘寒除热,桂枝则因势而达之耳!

雄按:喻氏谓仲景论疟,既云:弦数者,多热矣。而复申一义曰:弦数者风发。见多热不已,必至于极热,极热则生风,风生则肝木侮土,而传其热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可徒求之药,须以饮食消息,止其炽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正《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